或許會更為激進。
原本是翱翔天際的天鵝,卻因父命變為醜小鴨,但她依舊盡忠職守,承受諸多磨難,卻連傾訴的物件也沒有。
最重要的是,觸及到了她的逆鱗。
一位母親,為了孩子,她可以做到任何事情。
這便不難理解,為何她後來會做出令後人詬病的舉動。
“她的首樁狠事,便是除掉了功高震主的韓信和彭越,無他,只為防範未來的禍患。”
“第二樁狠事,便是對付戚姬,豈止是殺她那麼簡單?呂雉恨之入骨,將其製成‘人彘’,緩慢折磨,間接嚇得兒子離世。”
“第三樁,是在呂雉兒子死後,廢母留子,接連立了兩位小孫子為帝,又枉送了兩條人命。”
“但實際上,若無呂后,漢王朝能否在動盪之初順利交接權力於劉氏子孫之手,仍是未知數。”
“當年追隨劉邦打天下的都不是尋常人,每個人都有強大的軍政才能。說戚姬之死是呂后之手,實則暗含整個劉邦集團對戚姬的放棄。”
“他們明白,戚姬不具備呂后的能力。”
故事講罷,眾人仍沉浸在思緒中。
一枚皇后之印,引出一段過往。
眾人深思的同時,只覺方陽太過妖孽。
他不僅通曉古物,還能生動敘述古物背後的歷史。
陳所長目睹此景,也頗為驚歎。
在他眼中,方陽已置身高位。
從博物館絡繹不絕的參觀者便可見其與眾不同。
今日聽他講述呂雉的一生,更是讓他驚訝不已。
一個二十歲的年輕人,能道盡一國之後的生涯。
在他的記憶裡,研究所裡四十多歲的人也寥寥無幾能做到這一步。
何況方陽並非一兩次,而是次次皆能如是。
這背後所需的知識底蘊,令人駭然。
方陽講解完畢,將手中的皇后之印歸還陳風,再次坐回駕駛位。
此刻已是午後三時有餘。
不少觀眾從早看到晚,疲憊不堪,但慶幸今天人少,他們都得以近距離觀賞。
無論如何,不願錯過這場機遇。
伴隨著挖掘機的轟鳴,方陽再度開工。
或許是天意感應到觀眾的熱情,沒過多久。
忽聞一聲破裂之聲。
陳風立刻神色一凜。
方陽也緊張起來,顯然打碎了瓷器或玻璃之類的東西。
若是文物,那可真就完了。
出於安全考慮,他不敢再挖,繼續下去極可能導致二次損壞。
考古小組立刻拿起小鏟子開始清理。
既然已知是易碎之物,只能小心翼翼地清理。
等待一個多小時後,一個比籃球還大的陶罐出現在泥土中央。
仔細看,罐蓋處已有一個巨大的破損口。
方陽望著陶罐,頭疼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