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陝西西安的軍統西北區部,剛剛接到了山西站例行上報的一份情報:日軍華北方面軍第一軍瀨名師團大冢聯隊,在日前攻佔了山西豐店縣城之後,曾經實行了慘無人道的戮城。據當地民眾反映,戮城行動持續了兩天兩夜,被無辜屠殺的百姓多達上千,屍體被焚燒後掩埋;更有大量婦女遭到日軍集體強-暴。山西站特工方墨書,親臨豐店城外的埋屍現場進行了拍照取證。
軍統西北區部所在的西安,與山西隔著一道黃河天塹,日軍尚無力向陝西發動攻勢。是以包括西安在內的陝西大部,此時既是抗戰的後方,也是抗戰的前沿;各方勢力在西安都比較活躍。
接到山西站的這份情報後,軍統西北區部認為有必要將日軍極力掩蓋的這一暴行公之於眾,於是將內容詳細透露給了中-央通訊社在西安的記者,很快中-央社就發了電訊,國內多家報紙也紛紛轉載了侵華日軍在山西一隅製造駭人聽聞慘案的訊息;已經遷移到武漢的國民政府漢口廣播電臺還進行了連日播報。義憤填膺的媒體,掀起了一輪聲討侵略者的聲浪。
這其中,西安的一家很有影響的報紙,則進一步挖掘,將駐防豐店的晉軍獨12旅570團臨陣脫逃、導致縣城迅速失守的內情,也披露了出來,並呼籲二戰區長官部對畏戰逃走的軍官軍法從事,以謝罪慘遭塗炭的三晉父老。
晉軍獨12旅,無論是旅長鄭源,還是570團的團長田明達,此刻都不知道、自己隊伍的番號一夜之間就坐在了風口浪尖上,成為後方報紙口誅筆伐的物件。
田明達的570團,自從在文城東郊被大冢聯隊擊潰之後,兵力四散奔逃,田明達費盡全力總算收攏起了兩個營左右,然後沿著文城與平泉縣的公路,南下逃竄。這條所謂的南撤路線,是旅部提早就規劃好的——獨12旅自上到下,從來就沒有過堅守文城的打算。
570團一路奔到了平泉縣,旅長鄭源則帶著旅部和569團,沿同蒲路逃到了靈石縣。平泉縣在靈石縣東偏南方向,兩者直線距離大約六十里左右。由於570團沒有電臺,獨12旅與他們之間其實已經失去了有效的聯絡。
山西雖然是閻錫山苦心經營多年的老巢,但去年(1937年)下半年日軍從晉北大兵壓境,閻錫山被迫將晉軍的主力都集中部署到了晉北前線,導致晉中、晉南的防務空虛。隨後,忻口、太原會戰的失利,加之側翼與河北相鄰的娘子關失守,造成了晉綏軍(包括被蔣委員長派來助戰的中-央軍和外省軍)防線的雪崩。他們一路敗退,閻錫山帶著山西人馬龜縮到了晉西和晉西南,中-央軍的餘部則撤至了南同蒲路沿線城鎮、以及更遠的山西與河南的交界處(包括中條山一帶)。
這樣一來,原本就空虛的晉中南突然變成了前線,而獨12旅這樣的二線駐防部隊,根本無力抵禦日軍的鋒芒。對此,已經將二戰區長官部以及山西的省府機構撤至臨汾和隰縣的閻錫山,是心知肚明的。這個騎驢出行的閻長官,甚至做好了全面放棄家鄉故里、西渡黃河去陝西躲避的準備。
所以,當豐店遭到日軍屠戮、獨12旅不戰而逃的新聞鋪天蓋地地散播出來的時候,閻錫山既沒有發怒,也沒有過多的沮喪——大半個山西都丟了,一座大山裡的縣城的淪陷和塗炭,委實激不起他的任何情緒。
其實,在去年日軍剛剛從南口殺進山西之初,閻錫山的抗戰意志還是相當堅強的——他不僅從綏遠調來了傅作義精銳的三十五軍,而且蔣委員長還將中-央軍乃至八路軍派了過來,正面壓上的日軍雖然氣勢洶洶,但不過就是板垣徵四郎的第五師團、外加關東軍的幾個獨立混成旅團而已。忻口會戰的日子裡,手握幾十萬重兵的閻錫山,在衛立煌和朱-德兩個副司令長官的幫助下,甚至一度產生了要在忻口一線圍殲板垣師團的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