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無數倍,日後即便做再多的事,也很難扭轉過來。
迎著爾朱榮的目光,衛鉉朗聲道:“當下盜賊群起、綱紀敗壞、吏治崩塌;貪官汙吏為了謀利,打著官府的名義魚肉百姓,盤剝日甚一日,導致老百姓惶惶不可終日,紛紛逃入山中。唯重新整理吏治、嚴明綱紀、懲貪不法,方能安定人心,百姓才敢迴歸家園、耕種田地。”
“大都督既有便宜行事之權,也有任免和建制權。依卑職之見,可從都督府開始,自上而下的明確職司。若是民心、軍心盡在手,誰都影響不了大都督。”
說到這兒,衛鉉立刻丟擲“三省六部”。
三省六部裡的中書省和尚書省在兩漢時期已經基本形成,東漢廢除中書省、只保留尚書省,三國再恢復中書省;而門下省是晉朝首創。可是漢魏晉似乎都找不到相互制約的平衡點,所以三個省是立了又廢、廢了又立。
今之大魏王朝,太尉、司徒、司空分管軍事、民事以及司法等事務,形同於三省主官;九卿不但監管各寺,還掌管吏、民、禮、兵、刑、工六部;所以此時中樞官職實際已經具備“三省六部”的雛形。只不過三公六卿是個人,而不是相互制約的專門機構,導致每個人不受他人牽制,都有架空皇帝的權力和機會。
史上的爾朱氏集團就是因為權力太過集中,除了身為首領的爾朱榮、爾朱氏以外,麾下只有高歡一家獨大,從而被他借雞生蛋,掏了爾朱氏根本。當爾朱榮死後,再也無人能制。
直到隋朝,三省六部這個政治體系方才正式確立。其特點就是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同時還起到互相牽制和監督的作用,並且提高了決策正確性和行政效率;同時將權力最大的尚書省分為六部,這便限制了權臣的產生和發展,又推動了六部二十四司的牽制與運轉。
三省六部二十四司環環相扣,既適用中樞,也能用在地方,擁有頑強的生命力,哪怕到了二十一世紀,中樞和地方省、市、縣的官制還是在這個框架之內變化。
即便名字有所變化,可本質還是換湯不換藥。
不過改革也要看時局,如今的大魏王朝好比是滿身疾患、步入暮年的老人,要是大刀闊斧改革,採用虎狼之藥一般的三省六部二十四司,只能死得更快。但是已經作為地方軍閥的爾朱榮卻無此憂。
他可以從眼前開始,集中能臣幹吏、精兵強將改出成果以後,新力量就能像滾雪球那般迅速壯大;然後再以朝氣蓬勃的體制征戰腐朽不堪的舊體制。
如果再加上十六衛府無疑更好,但衛鉉不敢說。即便傻乎乎的說了,爾朱榮也不敢用。
爾朱榮獲得肆州武將的支援,這才勉強有了今天的地位,武將體系現在遍佈軍中、處境又是內憂外患,他怎麼可能向軍事體系開戰?
而三省六部針對的是政務體系,一旦打造成功,在前方作戰的軍隊能獲得高效而有力的後勤保障、穩定而安全的大後方,將軍們當然樂見其成。但衛鉉說出什麼觸犯軍方利益的建議,堂中眾人必然憤然反對。
既如此,又何必惹來眾怒?犯下殺身之禍?
當然了,此時也不適合進行軍事上的改革。
爾朱榮等人乃是當世梟雄、俊傑,豈能不知“三省六部二十四司”之妙?回想著“三省”的相互制約、“尚書六部二十司”的權力劃分,心頭劇震,無不以震驚的目光看著衛鉉。
此乃治理天下的完美的行治體系,碾壓了當前的國策。就算是朝中賢能大才也想不出。然而它竟出自一個少年郎。
眾人的反應並不奇怪。大魏王朝承載文明文化的載體、傳播文明文化的途徑異常稀少,無論是治國良方、古典史籍也好,還是論政文章也罷,全部是統治階層、名門大族獨有的傳世珍寶。中小世家即使有所收藏,那只是微不足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