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氣,當日貿然上書……”

爾朱榮揮手打斷了衛鉉,沉聲道:“我等面前,無須藏拙,但有所見,直說無妨。”

堂中眾人,叱列延慶勉強算是“熟人”,眼見衛鉉猶豫不決,微笑道:“衛鉉,大都督氣度恢弘,你有話,儘管直說,不必顧慮。”

“謝將軍。”衛鉉欠身一禮,迎著一雙雙凝注己身的目光,他也不怯,考慮在場眾人都不是什麼忠臣,索性賭了:“卑職說話比較直,不敬、不當、難聽處,還望大都督、諸公恕罪。依卑職之見,大魏王朝老矣,恐有壽終正寢之憂。”

正所謂“語不驚人死不休”,此言一出,包括爾朱榮在內的所有人都驚呆了。

好傢伙,你真敢說。

“諸公,卑職認為六鎮之亂便是漢末的黃巾之亂。”話說出口,衛鉉也不怕了;不過他終究還是留下了個心眼,沒有繼續說大魏,而是繼續以史鑑今:“黃巾之亂對於漢末產生深遠影響。漢靈帝為了儘快平定戰事,下放軍權給地方,使準席捲全國黃巾軍得到遏制、無法快速蔓延全國,減緩了漢朝滅國之危。但各大州牧、各個刺史、地方將領也看清漢朝外強中乾、腐朽將歿的本質,他們於是在鎮壓黃巾軍的過程中養出割據一方軍隊,這也為後續的群雄割據、董卓入京、軍閥混戰揭開了序幕。”

“當時就連劉焉、劉虞、劉表、劉繇、劉岱等漢室宗親都各有心思,外姓人的想法可想而知。此時的大魏宗親雖是分守各地,然則大廈將傾,他們的想法想必與劉焉、劉虞、劉表無異。”

以衛鉉的瞭解來看,爾朱榮和麾下心腹幕僚都知道大魏王朝已到崩壞邊緣,但是由於朝廷仍然以大勢在手,而爾朱集團本身的實力不強,又受制於本地名門,且還受到朝廷重點針對,故而顯得十分被動。

這種被動,主要還是爾朱榮高估了朝廷的對地方的把控,其格局也不夠大。他的心態還是鎮邊大將的心態、眼光也只停留在眼前一域。所以每當大事來臨之時,他首先是希望朝廷權臣稍微賢明一些、希望朝中後臺幫自己陳述,然後受其影響,被動去化解一個又一個難題。如此便步步受制、步步落後。

而此時的爾朱榮就像是《隆中對》問世前的劉備,連屬於自己的行動綱領、長遠打算都沒有,於是他便走一步是一步。

既然連王者之心都沒有,他又怎麼可能做王者之事?

至於謀臣、幕僚,一般都是順著主公思想去謀劃。現在連身為主公的爾朱榮都是東一榔頭西一棒、沒有明確和長遠的打算;其麾下所屬,又怎麼可能考慮到為他謀萬古之事?

如果爾朱榮的格局沒有開啟,縱然擁有再多出色謀士,結果也只是這方天地轉,而不是考慮整個天下。

語畢,堂內頓時鴉雀無聲。

眾人神色各異,以各異目光投向靜若止水的衛鉉,衛鉉史鑑今的話談不上高明,但卻破了他們心中的壁壘,使其格局和眼界得到了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