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鉉從側門步入正堂,目光迅速一掃,堂內除了高坐上首的爾朱榮,另外還有賀拔允、賀拔嶽,另一人與他們有幾分相似,想必就是賀拔勝了。

他不敢多看,目不斜視的上前躬身而拜:“卑職衛鉉參見大都督。”

“免禮,坐吧!”爾朱榮這一回的態度可比上次好得多,不再追究衛鉉“勾引”女兒。

其實他作為契胡人,思想遠比漢家名門開明,並不反對女兒結交良朋好友,怕就怕不諳世事的女兒被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衣冠禽獸欺騙和利用。上次“面談”過後,他感覺衛鉉表裡如一、有大智慧,於是不再把此事放在心上。不過重中之重還是他已經左右不了女兒的想法了;現如今,雖不至於達到他反對女兒就支援、他支援女兒就反對的地步,但也差不多。

若他反對女兒與衛鉉交好,女兒定然與衛鉉更加友好。如果不做理會,寶貝女兒也許反而有著些許理智。

但是真正讓他刮目相看的:一是衛鉉呈交的那封書信言辭樸素直接、毫無華麗辭藻修飾、資料翔實直觀;雕琢太多、用典太多反而失去本意,浪費他大把時間和精力去揣摩。

單是這份旁徵博引、質樸實在的策論,以及納大族豪強的人口、錢財、土地為己用的策略,就讓爾朱榮有一種撥雲見日之感。

現在固然不是對太原王氏動手的時機,衛鉉也沒有說何時動手,但是爾朱榮心中有了發展方向、操作方法,自然就有運作機會。

二是過去的時間之內,軍政事務異常急切、他也被各種事情搞得焦頭爛額,於是張榜招賢納士,希望收幷州人才為己用。可是賢良之才都以鄉間霸主、太原王氏為風向,多數遇賢才見到太原王氏不作回應,全都不敢應徵。即便有人來投,其才幹也是有限,僅僅只能處理一些日常公務,並沒有具備謀士之能。

衛鉉卻能察覺當前官制、官府所存在的問題,並主動提出解決良方,在減輕都督府負擔的同時,還能將有限的人才用到急需的地方,讓爾朱榮大感良才難得。

三是衛鉉展現出來的統籌能力,他一介立鄉未久的流氓,便能執掌一幢鄉兵,讓十分排外的五名都伯接納並支援他,而今就連王承祖都主動移交軍權。光是這份能力和魅力,就讓人不容小覷,一旦成長起來,必將成為自己不可缺的得力干將。

“謝大都督。”衛鉉恭敬入座。

爾朱榮一直觀察衛鉉,趁此間隙,忍不住問道:“衛將軍,你所書書法承自何家?”

胡人貴族表面上對漢家名門不屑一顧,可是心底深處對漢家文明稱得上是頂禮膜拜;無論勢位高低,他們骨子裡仍舊缺乏文化自信,爾朱榮自也不例外。而衛家北支雖然已然不復存在,然而衛鉉哪怕再沒落,那也是名門子弟;論其家族史、身份,遠比很多胡人貴族還要尊貴。

衛鉉連忙欠身道:“衛家勉強算是書法世家,祖上出過幾位書法名家,而今家道中落,卑職所學俱是承自叔祖、上清觀老觀主;只是卑職喜好武藝後事、拙於文事,卻是未曾覺得先祖書法精要。”

“不愧是出自學術精美的名門,著實是令人羨慕,衛將軍自言拙於文事,但一筆書法、一篇《太原賦》讓不少名家自嘆弗如。”爾朱榮見過衛鉉上回托爾朱英娥轉交的書信,自是知道衛鉉書法之美;此時更是毫不掩飾自己對衛鉉的欣賞,笑語道:“衛將軍才情可觀、忠誠智謀可賞,但有志願期而不可及,直言無妨。”

衛鉉只覺得爾朱榮是在試探,畢竟上位者如果真心想賞賜下屬,哪有讓人開口提條件之理?

要是你往低提,上位者極有可能認為你心懷不軌、所圖乃大;往高裡提的話,又會說你貪心不足、得隴望蜀;而無慾無求的風險更大。

他稍稍思忖,才想出比較得體的答覆:“升官發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