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因勢導利 (第2/3頁)
鼎定南北朝創世中文網 碧海思雲 加書籤 章節報錯
個百人旅根據士兵的特點配有十名戰斧兵、十名鉤鐮槍(麻扎刀)兵。
作為幢主,衛鉉還有一面名字叫“幢”的旗幟。“幢”是以羽毛或雜彩為飾的軍旗,因為五百名士兵共用一面,故名為一幢,統領一幢士兵的將領也因此稱為幢主。
雖然現在是流離失所、土地荒蕪的亂世,不能用和平盛世的標準來衡量。但是在武人當道的現在,軍隊乃是制霸天下的根本,爾朱榮對於軍隊自然是竭盡所能的供給。而幷州又是爾朱榮根基、各郡縣的鄉兵是他重要的軍隊之一,所以較之以往的盛世時期,待遇更勝以往。
乍一聽到此軍的“雄厚”家底,衛鉉都嚇了一跳:他受小說影響嚴重,真以為所有槊杆都要用到各種陰乾竹木和魚膠、生漆,真以為三年方能成一槊,故而被一人一槊的配給驚到了;然而當他看到士兵們各式各樣、五花八門的槊,方才發現槊並沒有那般神奇。
簡而言之,“槊”就是本著一寸長一寸強原則所製成的“一類”長兵器。它相對於長矛、長槍,無非就是整體更長、槊首更長,有的甚至和矛、槍沒有區別。套用《說文解字》來說,即“槊,矛也”;而《通俗文》也說“矛長丈八謂槊”。
大魏王朝是騎兵的巔峰時期之一,槊又是軍隊的標配武器,少說也有幾十上百萬支,這便導致“槊”的工藝標準大為降低。如果用權貴子弟追求的三年三年又三年來囊括一切,那就是以偏概全的無知表現。
而“槊”和“馬槊”等名詞在大魏更是成了爛大街的存在,它們如同後世的“人參”一般,雖不乏專供權貴的罕見珍品,但更多是一斤幾十塊那種。
“一應器械,可曾配齊?如果有短缺,你清點下數目,我去郡府討要。”瞭解完軍中配給之制,衛鉉向韓軌說道。
“箭矢有些短缺,損壞的皮甲和布甲、橫刀、槊、步弓已送往梗陽城修理,至今尚未歸還。我去催催即可,無須幢主出面。倒是戰馬缺得較多……”韓軌此前兼任幢主之職,對軍中情況異常瞭解,他快速說道:“按大都督定下規矩,我軍當有一旅騎兵,然而我軍只有輔馬,戰馬卻遲遲不到位。這事,需要透過郡府才行。”
聞聽此言,衛鉉為之默然:說實話,他覺得爾朱榮已經很仗義了;換作其他地方,就算沒有剋扣軍餉,卻也不會從高發放軍械物資。
韓軌看了看衛鉉,繼續說道:“我軍屬太原郡,郡守乃是太原王氏王椿。若是讓都伯王銳去討要,或是更合適一些。”
太原王氏是幷州北部的龐然大物,便是大都督也要禮讓幾分。在討要物資方面,韓軌並不看好初來乍到的衛鉉。而王銳是王氏子弟之一;如果由他出面,效果絕對比衛鉉好。
衛鉉也知道王銳和溫儀肯定把自己上任訊息回饋給了太原王氏、太原溫氏;只不過兩大家族此時應該沒有弄清楚他和爾朱氏的關係,正處於比較謹慎的調查和觀望階段。而在這模糊不清的階段,其實也是他可以用來爭取的寶貴時間;一旦對方查明自己來路,極可能惡意刁難、打壓。
想著時不可待,衛鉉於是向王銳說道:“王都伯,且去郡府一趟,將我軍物資討要回來,若是能夠討到一些鐵甲,優先考慮第三旅。”
“幢主放心,末將這便前去晉陽面見王郡守。”王銳一聽此話,雙眼發亮的站起身來。
太原王氏形同一個小王朝,家大業大子弟多,“陽光雨露”哪能灑到每個人身上?而他王銳只是微不足道的旁支子罷了,焉能得到家族庇護和提拔?若非如此,他焉能當這小小都伯?
他打仗勇猛、不避危險,既是希望憑能力和功績得到晉升,同時也是希望光宗耀祖,得到家族認可和重視。倘若以官身和王氏子弟身份從王椿手上要來鐵甲,那便是如虎添翼了。
“那便有勞王都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