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上黨為天下脊(求訂閱) (第1/3頁)
鼎定南北朝創世中文網 碧海思雲 加書籤 章節報錯
晉地境內山巒疊嶂、丘陵起伏、溝壑縱橫,總的地勢是“兩山夾一廊”,東西兩側為大山和丘陵,中間是串珠式盆地。晉北有“大同盆地”、“忻定盆地”,晉中有“太原盆地”,晉西南有“運城盆地”、“臨汾盆地”。這些盆地地塊下陷,再由汾水和桑乾水等河流沖積形成肥沃土地,它們以近似平行四邊形“桑葉”呈現在大地之上,並且連成了晉地的中yāng走廊。
除了構成中yāng走廊的五大盆地以外,還有兩個盆地不在走廊之內,那就是偏居晉東南“長治盆地”和“晉城盆地”。這兩個盆地的海拔比太原盆地平均高出兩三百米左右,古人就把這塊凸出區域視作懸在天空之上的高地,並且命名為上黨(古上黨地區)。荀子更是將其稱為“上地”——“韓之上地,方數百里完全富足而趨趙趙不能凝也,故秦奪之。”縱橫捭闔的張儀也曾敏銳斷言“上黨為天下脊”。
這塊居高臨下的富庶之地,介於太行山脈與太嶽山脈之間,不但可以俯瞰太原盆地、華北平原、伊洛平原,而且大名鼎鼎的“太行八陘”在上黨地區就有滏口陘、白陘、太行陘、軹關陘。一向為兵家必爭之地,為歷代“建功立業”者所倚重,而古往今來的周邊勢力要想向外拓展,都不能不仰望這裡。
春秋霸主晉國被韓趙魏一分為三之後,最錯綜複雜的相鄰之地就是上黨,對於這塊戰略高地,三國互不相讓,故以犬牙交錯的方式互相制衡。
古上黨地區在秦朝合為上黨郡,如今已經一分為二,上方的“長治盆地”屬於幷州鄉郡、襄垣郡、上黨郡;下方的“晉城盆地”屬建州長平郡、安平郡。
而上黨郡位於“長治盆地”中心,南接建州長平郡,乃是三郡中最為廣袤、最為富庶的地方。衛鉉若能進駐其中,一萬新軍的給養問題將迎刃而解。
對於爾朱榮而言,也具有進可攻、退可守的優勢。然而包括上黨在內的“長治盆地”不是那麼好佔,因為此刻的“長治盆地”是馮氏的傳統勢力範圍。
馮氏先祖馮亭是韓\/國將領,白起在公元前262年奉命伐韓,取野王邑。上黨與韓\/國本土的道路被斷絕。韓\/國派陽城君到秦國謝罪,割上黨請和。另一方面讓上黨靳黈撤離上黨,靳黈不肯,韓桓惠王派馮亭接替他的位置。而馮亭面對秦國大軍,採用驅虎吞狼之計,率領上黨郡投降趙國,從面引發了長平之戰。
馮亭兵敗陣亡之後。其宗族分散,有的留在上黨、有的奔向趙國,之後的七百多年間,馮氏人才輩出,出現了馮去疾、馮劫、馮敬、馮唐等等名臣名將,而分居於太行山東西兩側的馮氏也發展成大名鼎鼎的名門望族上黨馮氏、長樂馮氏;另有一支南下,並且發展成高涼(嶺南)馮氏。
今之上黨馮氏、長樂馮氏守望相助,而獻文帝嫡母、孝文帝嫡祖母馮太后便是出自長樂馮氏,馮太后這位名垂青史的女政治家、改革家已經作古,可她給二馮留下了十分龐大的政治遺產,中樞一些重要職位皆是馮氏子弟、馮氏故舊。而爾朱榮默許上黨馮氏據地自立,不去招惹,便是此故。
然而爾朱榮要想據河東全境、向南向東發展,二馮都是繞不過去重要勢力,兩相碰撞只是早晚的問題而已,毫無僥倖可言。而這也是衛鉉說服爾朱榮主要突破口;如果爾朱榮在經濟危機、經濟崩潰的關鍵時刻仍舊不敢觸碰馮氏,那就有些讓人失望了。
便在衛鉉奮筆疾書之時,陽曲縣第一把手爾朱世承和爾朱英娥步入大帳。
爾朱世承早已接到軍報,專程從縣城拉來糧食,當他看到衛鉉有關不住,非要勞心費力在關外紮營,相當的無法理解。寒暄過後,他便好奇的問道:“為何不入關?”
“主要是練習紮營技巧。”衛鉉笑著說道:“紮營主要有幾大忌諱,一為缺水高地、二為鹽鹼地、三為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