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太后稟性聰穎、多才多藝、精於權謀,這一次執掌大權,堪稱是強勢復出。之前,她以皇太妃之身剷除了外戚高肇,逼迫皇太后高英出家為尼,尊自己為皇太后。時人將其和皇帝元詡並稱為“二聖”。其所重用的妹夫元乂(yì)、侍中劉騰等人發動“宣光政變”,將她囚禁於北宮。後又聯合高陽王元雍奪權,再度把持朝政。

這一經歷,也讓她不再信任朝中要員,她一邊清洗對她深有威脅的人,一邊在洛陽培植黨羽。與此同時,她覺得新近崛起、家道弱小的邊地將領容易掌控,遠比洛陽那些權貴可靠。故而破格提拔了爾朱榮等邊將。

此期間,她也想清洗權貴部署在地方上的子弟、門生、故吏,換上底蘊淺薄的寒庶,然而一直缺少令人心服的證據。而席捲北方的六鎮之亂的暴發,給了她天賜良機。等到戰事稍定,立刻以從賊名義對地方官場進行了轟轟烈烈的大清洗。而這,正合名門世家之意。

名門世家勢力無孔不入,除了本家子侄後裔之外,還有透過聯姻、栽培、扶持等手段拉攏到自家勢力中的寒庶,而這些受命於某個名門的有的遍佈朝野,坐等晉升契機,還有一些人坐等入仕大門敞開。

誠然,其中一些人的水平不高、治理能力勉勉強強,可是他們在文盲高達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大魏王朝,卻是不可缺的基層官員。而胡太后手上沒有人,她要想讓天下安寧、繁榮,只能把基層官位割讓給人才眾多的各大名門。

胡太后這份心思、以其清洗地方官場的舉動,無疑是給所有名門創造了一個絕佳機會。

太原王氏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有著數目眾多的人才、有著無處不在的人脈關係;堪稱是幷州河東一霸,與南部的裴氏世世代代分禮抗庭、分據河東地區南北。他們當然也想透過這次大世之爭,掌控河東更多地盤,只要王氏子弟和門生、故舊等外圍勢力子弟紛紛入仕,那麼他們就能憑藉手上龐大的人際關係、政治資源,輕而易舉的幫助這些人“創”下不世之功,使其透過升遷或平調等方式向中樞靠攏。

可是現在,他們的利益訴求和爾朱榮出現巨大的衝突。

爾朱榮歷代先人都是部酋,手上也有很多屬於自己的人才;他為了賭上一個美好前程,在六鎮之亂髮生之初把族產全部賣了個乾淨,如今好不容易打下一塊地盤,豈能把到手的肥肉割讓給王氏?

再者說了,王氏實力雄厚,本身就是並北之霸,若是爾朱榮再把基層官位割讓出去,王氏輕輕鬆鬆就能把他拿捏。

正是基於此等認識,爾朱榮除了接受朝廷任命的官員,一個官位都沒有讓給王氏,其所任命官員,皆是他的人。

人數不夠,爾朱榮再以大都督等等官職身份,吸納和收攬了大量幷州寒庶,使之成為自己的部下,並任命之。而這等舉動,卻又嚴重的觸犯了王氏利益。

王氏在幷州鬥不過兵勢鼎盛的爾朱榮,便發揮自身優勢,將戰場移到洛陽,讓王遵業、王廣業、王季和、王誦、王松年等要員利用王氏的人際關係,一而再再三而的給爾朱榮創造麻煩,企圖逼爾朱榮就範、讓步。

爾朱榮的“恩主”元乂是囚禁胡太后的主謀之一,雖然沒有受到清洗,可是胡太后甚為厭惡之,當她聽王氏說爾朱榮和元乂的關係,於是信任不再。先是斷掉爾朱榮錢財和糧食的供給,接著又提拔與爾朱榮不和的斛律洛陽為恆州都督,從北方牽制爾朱榮。

而此間種種矛盾,也使爾朱氏、王氏勢同水火。

王氏家主名叫王延業,其兄王遵業乃是司徒左長史、黃門郎,王廣業是國子寺祭酒;其弟王延業是中書郎。

午後,王延業從晉祠回到王府邸,滿面春風的疾步走向一間寬敞的廳堂。

堂內跪坐著十多名王家族老,雖然每個人都是白髮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