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武關以南是寧武城,其職能類似漯源城之北的懷安鎮,都是為“漯水河谷”兩大關隘服務。它不但是寧武關的後勤重地,同時也是防禦北方勢力的第二道防線;一旦寧武關失守,其價值就會顯現出來。
不日,衛鉉隨軍來到寧武城:而此時的梗陽三幢鄉兵一分為二,青壯一個不少;王承祖為主的老弱變成了輜重兵。他們和各縣鄉兵裡的老弱一道跟在主力背後,為大軍運輸糧草、武器裝備等物。
梗陽軍務由韓軌代為監管,王佑、達奚朗配合,若干惠那一幢只是暫時編入梗陽軍,繼續由他打理。
與一眾麾下相比之下,衛鉉這個武毅將軍反而最清閒,但是他現在負責編寫“官制”、爾朱榮又急著要,所以肩上擔子也不輕。
安頓下來以後,衛鉉用一把匕首削鉛筆。
鉛筆並不是舶來物,而是源於中華。雖然出現的具體時間無法考證,但即使是最晚,那也是漢朝時期。
鉛筆古名為“鉛筆”、“韜筆”、“棗心筆”、“鉛槧”等,其原理和後世的鉛筆沒有區別,通常是用炭芯、石墨條為筆芯,分包兩片削好的木片,以防“筆芯”折斷;當然也有人用小指大小的一節毛竹為筆桿,然後再把石墨條、炭芯小心翼翼的塞入筆筒之中。
由於毛筆使用條件要求比較高、很多場合不方便使用;所以斥候、途中商旅等群體都習慣用鉛筆書寫;如果要正式上交,再用毛筆謄寫到紙張、冊子之上。
削好鉛筆,衛鉉在所謂的“書房”書寫,寫的字是簡潔明瞭的簡體字。
幾天下來,大綱其實早已寫好,只不過涉及範圍太廣,不但要細化到每個部門,甚至就連官位、官位的具體職務也要羅列清楚;若是做不到這一步,形同一紙空文,毫無意義。
這時,念賢步入房中,向衛鉉行禮道:“衛將軍,大都督有請。”
衛鉉放下筆、好奇問道:“念將軍,可知所為何事?”
自從領下任務,衛鉉再也沒有見過大都督爾朱榮一面;倒是賀拔嶽、賀拔允時常送來各種資料,以便他編寫“官制”,偶爾還會聊上一陣子。而念賢、若干惠、寇洛、王佑、達奚朗、劉榮、蔣緒、王銳也不時前來請益。
若干惠、寇洛等將雖不像韓軌那般拜主,可是隻要人在身邊,日後有的是機會將他們變成自己人。
念賢搖頭道:“不知,許是與戰事有關。”
“這就過去。”衛鉉站起身材來,指了指案几上的書籍、冊子、以及自己寫出來的東西,向石忠吩咐道:“師兄,使人看好這些寶貝,若是丟失,那便白費功夫了。”
“遵命。”石忠也知道這些東西非常重要,尤其是衛鉉書寫的內容更加不容有失;否則的話,數天功夫毀於一旦不說,而且還誤了上交的時間。
他幫不上衛鉉多少忙,唯一能做的,就是盡好親衛都伯之責,與劉朝、徐義等人守護好一切。
衛鉉和念賢一路來到城守府,叱列延慶和叱列平正好從大門走了出來,還有一個孔武有力中年官員被侍衛反剪雙臂叉出。
隨著中年官員被押走,衛鉉連忙上前向叱列延慶行禮道:“叱列將軍,這是……?”
“唉,無非是小人作祟罷了。肆州刺史臨戰退縮,將大軍後勤輜重等事盡數交給別駕姚和。姚別駕威望不足,又是臨危上陣,自不能面面俱到。由於無法按時將軍糧送到寧武關,因而惹來大都督的震怒。”叱列延慶為人不錯、德才兼備,在靈石鎮時,他因為和衛鉉行當不同、地位懸殊、無話可談;只是表完功,便把衛鉉打發走了。
再見之時,已是衛鉉當眾高談闊論之日。
經過那樁事,叱列延慶終於將衛鉉當作一個“人物”;態度也和善了許多。
瞭解事情原由,衛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