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是柔然汗國,孝文帝當初遷都洛陽的原因之一,便是柔然兵威赫赫、國力鼎盛,而都城太過靠近柔然,著實是不安全。大魏以南則是梁朝。

時至今日,曾令孝文帝壓力巨大的柔然汗國就像步入遲暮之齡的老人,諸多“子弟”見“老父親”力不從心,開始起來爭奪遺產了,其爭鬥程度甚至比大魏王朝還要激烈。而梁朝算是一個新生國度,但是大魏王朝在新舊交替的關鍵時刻,一次次舉兵南征,殲滅了梁朝大量精銳,從而使其陷入了人心各異的疲弱期。

至於大魏王朝,現在雖然內戰不斷,權臣更是如同走馬燈一般迅速更換,但是得益之前積攢下來的資本,而南北雙方又陷入困境,所以整體實力還是當世第一。

如今的柔然同樣視內部敵人為心腹之患,再加上整體實力不如大魏。於是在大魏使臣攜帶錢財北上求援之時,兩個打了大半輩子的“老人家”乾脆結成守望相助的同盟:咱老哥倆家門不幸、同病相憐,今天我老柔幫你老魏剿滅破六韓拔陵,你老魏日後也要幫我一把;等到咱老哥倆把彼此的不孝子孫盡數死絕,再來較量。

老魏有求於人,自無不允之理。

而南方的梁朝與北方“二老”相比,算是正值有為“壯年”,其國君蕭衍更是志存高遠、雄心勃勃。只不過蕭衍雖然很想要趁機北伐,讓那魏老狗亂上加亂。可是由於此前精銳盡失,威望大跌,他也只能安安分分的恢復元氣,坐視良機飛走。

也正是因為三大霸主實力大跌、一個比一個爛,且都默契的以整頓內部、恢復實力為重,所以這方爭戰不休的東方大地暫時進入了和平;邊境衝突雖然時常發生,但是大勢方面,卻是相安無事。

衛鉉本以為大魏王朝這些年內戰連續不斷,爾朱榮因處處受制而貧困潦倒,其精銳軍的戰鬥力、精神面貌也好不了多少,可是看到叱列延慶的兵,以及瞭解募兵的條件,方才知道自己錯得有多少離譜。

爾朱榮的嫡系軍士兵完全是以魏武卒的標準來選拔,按《荀子議兵篇》記載,即是“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魏武卒宅。”

也就是說,爾朱榮在選兵之時,每個士兵必須披上重甲、手執長戟、腰懸橫刀,揹負犀面大櫓、強弩和五十支弩矢,同時還要攜帶三天的軍糧,然後在半天內急行一百多里。除此以外,還要擁有精湛的騎術。

唯有滿足這些基本條件,才有資格進入爾朱榮的嫡系軍。在之後的訓練中,士兵如果承受不了近乎兇殘訓練、接受不了嚴格的軍紀,仍舊被踢出。不過訓練艱苦和選拔標準雖然非常嚴酷,但是一旦正式成為嫡系軍中的一員,就能享受到優厚待遇、全家徭役和田稅等稅賦也被免除。

這樣的軍隊,爾朱榮足足養了好幾萬,他不窮誰窮?

然而好處也是顯而易見——嫡系軍士兵不僅具有優秀身體素質、精良的軍事裝備、過硬的軍事技能,還有軍功和物質刺激,其強悍程度實非其他軍隊所能比擬。而爾朱榮正是擁有一支死士般的精銳之軍,所以他時常以少勝多,輕鬆擊潰數十倍於己的敵軍。

瞭解了這支軍隊的存在,衛鉉方才發現爾朱英娥說話不靠譜,她單純從衣食方面說她爹窮,完全不知道她爹最大的財富就是這支軍隊、完全不知道她爹只憑這支軍隊就能打下廣闊疆域。

類似的強兵,朝廷戰前也有十多萬。但是大魏王朝近幾年一片大亂,各路豪強各引精銳在北方反覆廝殺,爾朱榮精銳損失極大。而朝廷那十多萬精銳之軍更是分成幾個派別,也在內戰中消耗了很多。於是不管是地方豪強和軍閥也好、還是朝廷也罷,整體實力降了一半以上。

而爾朱榮在北上平叛的李崇坐免官爵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