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二節 迷路人(三) (第1/2頁)
晉中鏡中的主要角色介紹 兔兒知秋 加書籤 章節報錯
雨輕微笑解釋道:“我並不是結果論的擁護者,如今的現狀和漢末三國時期不同,已經不是僅靠一兩家的力量就能改變什麼的,你想要憑一己之力復仇更是不切合實際的空想。”
楊霄略帶一絲嘲諷譏笑道:“那我倒想聽聽你的高見。”
雨輕臉上依舊掛著坦然而淡定的笑容,說道:“漢末三國是推舉孝廉,寒門學子只要有學識和能力,還是能夠得到朝廷的重用,在當時無論是官學還是私學,對門第的要求都不是太高,一些寒門子弟也可以透過學習來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甚至還有因家貧為人抄書求學的情況,比如東吳名臣闞澤,最後他也成為一代大儒。
自曹魏以來,朝廷選官實行九品中正制,士族和庶族在法律上沒有明確的不平等的條文規定,但是事實上就是不平等的,高門大族林立,他們在朝廷中擁有絕對的特權,清官要職皆被士族所壟斷,經濟上擁有許多莊園,佔有大量的土地和人口,豪門大族的部曲有上萬之眾,甚至還與官府爭奪勞動力人口,朝廷也奈何不了他們。
這些大族世代累積,有家學傳承,在文化方面依舊具有壟斷地位,可惜很多士族子弟把特大權,卻不願涉身實務,全都崇尚清談玄學,為了逃避現實,追求獨特個性,消極悲觀頹廢的活著,這就是當今的名士風度了,他們的行為也反應瞭如今的現狀。”
楊霄輕笑道:“這些都是顯而易見的,聽起來也沒有任何價值。”
“我們生活的時代背景是不能忽視的,因為九品中正制已經變成了權利更迭的最好工具,也是朝局動盪、紛爭越演越烈的根源所在,世家的勢力發展太快,打破了原本與君權的平衡,司馬氏族能給世家帶來更大的利益,自然就取代了曹魏,不過就算建立了晉朝,仍然無法將權力收回來,這個制度勢必會使晉廷逐漸腐化直至走向滅亡,說起來西晉王朝自建立以來便已經處於王朝的衰敗期了,你作為弘農楊氏子弟也應該能感覺得到這一點才對。”
雨輕說話很隨意,卻直指要害,楊霄不由得怔住,屋內瞬間沉寂下來。
“東漢末年,袁紹所屬的袁氏家族以“四世三公”而名揚海內,而弘農楊氏是四世太尉,論家世絲毫不遜於汝南袁氏,但是楊氏一族為官清廉、忠於漢室,沒有像袁紹和袁術兄弟倆有稱霸天下的野心,所以在漢末三國的亂世中,楊氏一族必然沒落。
尤其在魏武帝曹操統一北方之後,有意打壓世家大族,楊彪之子楊修恃才傲物,還參與到立儲之事中,已然觸到了曹操的底線,可後來仍然不加以收斂,最終被曹操所殺,弘農楊氏因此也傷了元氣。
直到晉朝建立,外戚楊駿作為被晉武帝司馬炎扶持起來的一股新興力量步入了政治漩渦之中,司馬炎想要藉助外戚勢力來抗衡潛在的齊王司馬攸的勢力,所以楊皇后的楊氏家族和太子妃的賈氏家族兩大外戚才得以迅速崛起。
不過外戚集團打破了宗室、世族相互制衡的局面,這也意味著從此分蛋糕的人又多了,自然引起朝臣的不滿。
楊駿專權後,做出的許多事無不彰顯著他的野心,東宮六傅的太傅王戎與三少裴楷、張華、和嶠四人為楊駿所忌,皆不與朝政,給這些朝中威望很高的老臣們一個閒職,將他們全都排除在朝廷中樞之外,但是在楊駿安排的六傅之中,竟沒有一個司馬宗室,這無疑使宗室對他產生極大的怨恨。
所以說在楊駿獨攬大權過程中,已經得罪了三方勢力,那就是君權勢力和司馬家族宗室,還有利益受損的北方頂級門閥士族集團。”
雨輕說到此處,微笑著望向楊霄,“當今陛下和賈后只是借力打力除掉了楊駿,他們夫妻倆是主謀,可還有很多幫兇,你是不是把這些人忘記了呢?”
楊霄心中一寒,微微垂下眼簾,雙手握著蓋碗,有些微顫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