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子澄冰一般的眼眸裡,劃過了一絲淡淡的茫然。
火鳳之印,到底代表了什麼?前世時,事情發生得實在太快,他只知道桓家的覆滅,是因勾結他人而犯下了謀逆大罪,而最主要的鐵證,便是從桓家搜出來的各樣信件與信物。
說起來,這些證物之中的相當一部分,的確就是事實。
當年桓氏重返大都的前因,便是因為中元十五年夏,陳趙兩國於邊境交鋒,陳國損了數萬最精銳的兵馬。
此一役,正是桓氏與趙國大將聯手合謀所致。
中元帝憂心趙國軍力之強盛,於是重於動了將最擅詭戰的桓氏召回大都的念頭。
可以說,桓氏是以一場陰謀得來的戰敗,換得了重返大都的機會。
只是,誰都沒想到,這一計最後害的,卻是他們桓氏一力扶持的太子殿下。
李樹堂的冒死進諫,直接便將太子殿下與桓氏之間的關係,擺在了中元帝的面前。
中元帝如何不忌諱?他還沒死了,他的兒子就謀劃著要把自己背後的靠山請回來了,且還是如此地迫不急待。
正因為出了個李樹堂,桓氏的謀劃幾乎半數落空,亦令中元帝在桓家尚未返京之前,便提前布了後手,這後手便是閬中江氏、襄垣杜氏與沔陽周氏。
三姓聯合抗桓,分去了本該屬於桓家的大塊兵權,再加上旁觀的薛氏與衛氏,前世的桓家返京之初,便已顯露敗局。
一念及此,桓子澄冷寂的面容上,便劃過了一絲諷意。
可惜他醒來得太遲,三個月的時間,僅夠他尋找寶藏、聯絡墨三、說動桓郡公,並派出桓家高手與墨家死士,將李樹堂誅殺於城外,先期解去太子之危,而別的事,桓子澄幾乎無暇顧及。
在有限的時間裡,他必須、也只能以決然一擊,破去桓家最初的敗局。
李樹堂,至為關鍵!此人身為太子府詹事丞,小小的七品官,他哪來的膽子,居然敢貿然覲見中元帝,呈上了蕭家的那封請罪表書,且獻書之後立即失蹤?這絕對是陰謀。
前世時,桓家也曾派人追殺過李樹堂,只是他那時失蹤已久,難以尋訪,直到桓氏闔族覆滅,此人依舊行蹤成謎。
所以,重生之後,桓子澄第一個要對付的人,便是李樹堂。
此人必須死!再者說,太子殿下身邊的人,也該好生換一批了。
桓子澄情願由中元帝親自擢拔些人手過去,也強過當今留在太子身邊的那些所謂舊臣。
索性殺他個乾淨!放火燒車之舉,自是為了毀去那封信。
而其實,事到如今,蕭家以及蕭家的那封信,已經不重要了。
蕭家犯下的本就是死罪,即便沒有“十可殺”一案,蕭家也仍舊逃不了滅頂之災。
桓子澄無聲地嘆了口氣。
這一世,他並不介意放蕭家一馬。
總歸他們難逃一死,死在別人的手上,還能讓桓家的名聲乾淨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