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名校且在校期間曾參加多場國際性質的翻譯演講比賽的經歷讓徐詩詩離了璞大後便一路高歌。

在畢業後安了家的徐詩詩便一心專注於自已的翻譯官事業。

早在她大三那年,便有意留在北京的一家官方媒體單位工作。

或許是因為她多次參加國際賽事的經歷,讓她成功爭取來了一個實習機會。

畢業後,在經過層層選拔,她終於以正式員工的身份進入這家官方媒體,從事翻譯工作。

而今,二十四歲的徐詩詩已經是這家著名官方媒體的御用翻譯官了。

在經過多場臨時翻譯的救場後和臨危不亂的處事能力後,徐詩詩出色的能力被媒體高層看中。

在徐詩詩過完二十四歲生日的第二天,她被領導特批,得到了去海外歷練的機會。

在出國前,徐詩詩出色的完成了最後一場在國內的報道翻譯。

那是一場有關國外未成年小孩因為意氣用事而導致錯過重要比賽的事蹟。

稿子上,女主持說:“也請廣大觀眾朋友引以為戒,切忌意氣用事。”

切忌意氣用事。

翻譯結束後,徐詩詩看著稿子上的這最後一句話微微出神。

在回過神後,她往前翻了翻事故主人公的年紀。

上面赫然寫著“十六歲”三個大字。

十六歲的年紀,怎麼可能不意氣用事。

十六七歲,正是最意氣用事的年紀。

因為十六七歲的我們不會權衡利弊,十六七歲的我們正是最尊重自已的年紀。

與其說是意氣用事,倒不如說是,尊重那一刻的自已。

而年少的徐詩詩,就曾意氣用事過。

她還記得,在結束高考後,她圖一時暢快的登出掉所有有關以前存在的痕跡,譬如相簿,譬如身外之物,譬如聯絡方式。

那時的她試圖和以往的一切斷絕關係。

而今她也確實沒有聯絡南城中學的任何一個人,也確實沒有一個人聯絡得上她。

這放到現在的角度來說,那時確實是意氣用事。

但徐詩詩並不後悔。

徐詩詩不認為意氣用事是一個貶義的詞語,意氣用事,只是對當下的一種解決方式。

那是她跨越當下的重要一步。

人無法準確的預料未來的每一步,但可以跨越當下的柵欄。

意氣用事只是一種用來跨越當下的柵欄的方式。

大家總說,我們要把眼光放長遠,要注重未來的發展。

當下的每一步都要為未來打下基礎。

可是,未來的柵欄長什麼樣?有多高?我們看不見。

但是我們能看見眼前的柵欄長什麼樣,有多高。

如果我們連眼前的柵欄都跨不過去,又談何未來?

我們沒有必要站在未來的腳步試圖指責以前的自已。

那時的自已只是為了讓自已大步跨越當下的柵欄。

如若過去的自已沒有踏出那一步,或許根本不會有現在的未來。

未來很重要,但是當下的每一步才是活著的重中之重。

我們不應該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迷茫的未來。

我們應該尊重當下,所以意氣用事,又何嘗不是一種勇敢。

所以就算是站在如今僅二十四歲的的角度回望,徐詩詩依舊覺得那時的自已並沒有做錯。

那時的自已,只是在尊重當下的自已。

回望自已在南城中學的三年,徐詩詩依舊理解自已為什麼會在高考後做下和以前的所有人告別的決定。

在南城中學的第一年,她的生活倒也相對平平無奇,她用將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