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十分的不滿,在楊廣看來,高句驪人就是不肯服從於以隋朝為主導的國際秩序,它是在和隋爭奪東北亞的主導權。
然後他和高句驪之間就爆發了一場持續了好幾年的面子戰爭,也就是三徵高句驪。
這場面子戰爭本就是演給始作俑者突厥看的,是表演,也是威懾,只是“演砸了”,反倒刺激了對方的野心。
然後在大業十一年,當楊廣在被突厥始畢可汗圍困在雁門郡之後,整個北方的政治格局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突厥這個龐大勢力的介入,徹底抵消了圍繞隋煬帝本人的正統朝廷和禁軍的威懾力。
然後楊廣非常果決的做了一系列的決定。
作為一個成熟的政治家,楊廣非常清楚自己被包圍對於帝國威信的傷害有多大,那相當於承認自己已經喪失了“武力優勢”,如果再發生一次,等到解圍時,可能隋帝國就已經不復存在,各地的隋官,早就自謀出路去了。
所以,他延續了隋文帝時代的戰略佈局,用他認為最可信賴的成員,親孫子代王、越王分別鎮守長安、洛陽,親表兄李淵鎮守太原,形成鎮守根本之地的“鐵三角”,這三人的任務就是讓關中這個大隋的根本之地不止有失。
而他自己,則帶領禁軍主力鎮守江都,一方面,避開再次被突厥圍困孤城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監視蠢蠢欲動的江南,同時,坐觀關東地方的“自相殘殺”。
這可不是什麼愚蠢和懦弱,而是真正的目光長遠,而楊廣到了江都以後根本不是整日享樂無所作為,反而一直盡力維持著運河交通線的暢通和流域地區的平叛,比如陳稜統帶宿衛兵攻李子通、左才相和杜伏威,楊義臣、楊善會打敗高士達、張金稱和格謙,王世充斬殺盧明月。
然後有意思的事來了,在大業十二年前,反叛者仍以地方的土豪、賊帥為主,也在隋煬帝派出的十二道討捕使者面前紛紛戰敗,但是進入了大業十三年,反叛者開始向隋官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