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道事實的真相以後,大家就都沒有是你麼興趣留下來,這種糟心的倒黴事,可不是他們可以管的。

所以那些大臣和將門就一個個的把那些美酒珍饈打了包回家了,同時有不少人都按照時人的習慣,留下了雅集圖錄和雅集紀實這一類的東西,而趙恆他們在中間說的那些話他們也都是一絲不差的給記錄下來了。

至於為尊者諱,哈?

在一個宰執能說出,天子是與士大夫治天下,非與百姓治天下這句大實話的宋代,為尊者諱這件事壓根就不是個事,所以大家愉快的把這件事記錄下來,只不過沒有往外流傳而已。

不過以大宋的保密能力,這件事早早的就被所有人知道了。

他們都有了一個疑問,那就是趙光義到底做了什麼,才能讓他的兒子們在明明知道事實的情況下會相信外面的那些沒根據的謠言呢?

“國家之守,在德不在險?”

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這句話了,這句坑死了北宋的話。

當初在開寶九年的四月,趙匡胤在鞏義祭拜了自己父親後,說出了這個秘密:“朕意已決,遷都洛陽城。”

此言一出,天下震驚,此時太祖之弟、晉王趙光義從容說道:“遷都未便。”

趙匡胤說:“遷都洛陽也非長遠之計,最好是遷至長安。”

趙光義“叩頭切諫”,即拼死覲見以此來打消太祖遷都的念頭。

趙匡胤又說:“我之所以想西遷,並無他意,只是要據山河之勝,守衛國都,這樣便可以裁撤冗兵,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

趙光義說:“國家之守,在德不在險。”

其實,趙光義所說的“德”是他已經收買了開封府的大小官員,成立自己的一套班子。如果趙匡胤執意遷都,那他所有的心血都付之一炬,胎死腹中。

隨後趙匡胤沒過多久就死了,在之後就是大家都沒有聽說過的金匱之盟出現了,而這個東西除了那些當事人,就只有已經和趙匡胤鬧僵的趙普見過了,而這個時候因為趙普的貪汙和謀私,已經不再是宰執了,他已經被罷相了,而在趙光義上位以後。趙普再次成了宰執,等到趙普死的時候,趙光義親撰八分字神道碑賜之。累封韓王,賜諡“忠獻”,並配饗太祖廟庭。

所以大家都覺得這裡面有著很濃厚的陰謀氣息呀,再加上熙陵幸小周後的那些畫卷,以及趙光義對自己起居錄的修改,這些都是與問題的,要知道最初版本的宋太祖起居錄上是沒有任何關於金匱盟約的記載的,這個記載的出現食雜趙光義等級以後,那時,當時的起居注院所編著的起居注,必須先送趙光義審閱後,再交給史館入檔,所以趙宋的史料是最有問題的。

兩宋特別是南宋趙構時期對民間文人及大臣私自著史的查禁是非常嚴厲的。特別是趙構時期焚燬了很多私人所著的史書,這點在《靖康稗史箋證》就有明文記載。

宋代皇帝改史在學術界已經是板上釘釘公認的事實!

而這些東西都是從趙光義開始的,所以大家對他的印象也就一直都不是太好,所以趙恆才對這些事的記錄有些忽視了。或者說他們在潛意識裡都認為這種事情確實是趙光義能做出來的。

所以才出現了這種事情不過在被人說透了以後他們也就把這件事也繞過去,至少自己老爹的命應該是保住了,趙匡胤不管怎麼樣也不至於打死趙光義的,再說了趙匡胤還要面對柴榮呢。

當初他可是靠著欺負人家孤兒寡母才得的天下,就不知道柴榮會怎麼對付他了,有了柴榮的威脅,趙匡胤就應該沒有多少時間去找他們老爹的事了。

所以他們對卓群想要新開的世界就沒有那麼多的恐懼了。

不過這一次卓群開的新世界卻是真的把他們給嚇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