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登頂,倒是給儒家帶來了好處,至少在這一時期除了魯儒之外的儒家分支都有著長足的發展,在秦漢之交的時候。

儒家出身的法家的大佬李斯,成功的將楊朱學派給斬草除根了,當時的天下三大顯學之一的楊朱學派表面上是與墨家交惡,和儒家交好,在實質上卻是法家的頭號死敵。

楊子有一套完善的剋制法家的措施,楊子曰:生民之不得休息,為四事故:一為壽,二位名,三為位,四為貨。

有此四者,畏鬼,畏人,畏威,畏刑。人不衣食,君臣道息。楊朱認為,如果慾望有利於我保全自己,就提倡。如果慾望容易被統治者利用,就要壓制。不貪財,不貪名,不處軍旅,不入危城,不為君主盡忠。

而法家則是透過賞賜和誅殺,使人民致死為君主盡忠。楊子可謂氣死法家。

所以在始皇焚書的時候,只有楊朱學派的著作全部都被燒燬了,不是沒有原因的,而儒家卻靠著和李斯的關係成功的成為了大秦朝堂上的一股政治力量,在始皇焚書的過程中沒少這這件事添磚加瓦。

之後的始皇封禪的時候哪些相關的禮儀都是由儒家負責的,等到秦朝二世而亡後,儒家又開始宣稱儒家和秦朝從來關係,我們之間是不和的,是沒有利益關係的,我們從來沒有在秦朝效力過的,而始皇的長子扶蘇的老師卻是儒學大師——淳于越。

不止如此,秦始皇對待諸子百家的總體態度是開明的,如他建立的“博士議政制度”,就是吸收六國的諸子百家(主要是儒家)參加政府,設定博士官,讓他們參議朝政,從而組建了參議輔政集團。而扶蘇的老師淳于越,就是秦國博士集團的首領人物。

這個時期儒家和法家的目標都是一致的,那就是要去搞死楊朱,楊朱是法家的死敵,又和儒家的頂級大佬孟子一脈不合,有挑釁了秦國的支柱墨家和農家,而貴己的思想對大一統國家不利,所以楊朱就成了諸子百家爭奪天下話語權的第一個犧牲品。

到了現在,只剩下了隻言片語了,之後死的那個就是因為內鬥已經半殘的墨家了。

儒法聯手之下,在戰國時期被孟子稱“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人不歸楊,則歸墨”的倆大顯學,就此下線了。之後就是儒法之爭了。

隨著秦宮之中儒法之爭愈演愈烈,甚至出現了某些譏諷皇帝、威脅到其統治的不當言論,終於使得秦始皇不得不立下決心,焚書坑儒,將法家立為帝國的主要意識形態。

當然這個譏諷皇帝、威脅到其統治的不當言論的來源就是後來的魯儒了,比如扶蘇的老師淳于越,他一直在宣傳秦朝應該要分封,而這個提議在整個帝國內部是不被支援的,在他提議之前王綰就已經提過這個建議了,而這個建議被李斯給否定了。

如果說王綰在最初時候提出“分封”的構想還是為秦朝體制進行的考慮,那麼在李斯等人指出分封弊端之後,淳于越的想法就讓人感覺是一次對“正統思想”的奪權。

不說李斯的反應是否過激,但從實際結果來看,李斯確實是將淳于越的這次諫言當做了一個危險的訊號,認為這是諸子百家中其他學說向法家進攻的號角。

而李斯雖說出身是儒家,老師是荀子但是,他是確確實實的法家大佬了,尤其是在幹掉了他的同門師兄弟上一任的法家第一人韓非之後,他就是法家的第一人了,儒家在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時候,還能有上一份香火情,但是,現在你要來和我爭奪正統思想?

那沒得說,開撕吧,焚書之後就是坑儒了,當然在當時不是說的坑儒,而是要捕殺妖言惑眾的方士,比如東海的盧生、侯生等人共計460餘人,其中就被李斯填上了淳于越和他弟子的名字。

不過之後李斯因為害怕扶蘇上位把他給幹掉,就和趙高玩了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