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大也。自關而西,凡物之壯大者而愛偉之,謂之夏。”
二是,夏=西;區夏=西土;有夏=西土之人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記載了季札觀樂的故事。季札的人被請去聽樂工奏樂,聽到了諸如《邶》《鄘》《衛》等音樂,聽完就直誇音樂好聽,只有聽到《秦》歌的時候,忽然說:“此之謂夏聲,夫能夏則大,大之至也,其周之舊乎。”
楊伯峻在“夏聲”下注雲:古指西方為夏,《呂氏春秋·古樂篇》“伶倫自大夏之西”,高誘注:“大夏,西方之山”。還有春秋時,陳公子少西字子夏,鄭公孫夏字子西,都表明“夏”有“西”的含義。
周公作《大誥》,記大寶龜之卜辭曰,“有大艱於西土,西土人亦不靜,越茲蠢”,仍然以西土指周,以西土人指周人。周人既自稱為西人,也自稱為“夏”,所以“夏”即是“西”的意思。
所以,西周初年的“有夏”可以理解為“西土之人”。
周成王康王以後,傳世文獻與金文中都不見了“有夏”或“區夏”的蹤影,因為西周中期以後,族群的凝聚方式發生了改變,從“有夏”“西土之人”的地域認同,變成了以周王室為中心的宗法制下的親緣認同,這時候“周人”取代了“有夏。
這時還沒有諸夏,而諸夏的出現就是管仲發明的詞。
這個詞的誕生背景,在《公羊傳》裡說的很清楚,“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
南夷指楚國,楚國在春秋中期是非常強盛的,“漢陽諸姬,楚實盡之”。
北狄主要指北方的山戎,燕几為山戎所滅;中原地區的邢、衛為狄所攻;周王庭也無力抵抗戎、翟之侵。
當時的中原霸主除晉國以外,齊、秦、宋、楚、越皆非姬姓,齊之姜姓尚可算是周人姬姜集團的核心氏族,剩下的宋為殷人之國,秦、楚、吳、越皆曾被視為夷狄。
“中國”指身處中原的姬姓周王室。
所以“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即是指,姬姓王朝在其他各色國家的包圍下就像一根勉勵維持的線,就快要斷了。
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管仲對齊桓公說“諸夏親暱,不可棄也”,孔子說“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也就是這個時候。
而在這個時期什麼才能聚集起人心,管仲給出了答案,諸夏,諸夏這個詞不同於周初的有夏,有夏指的是西土之人,而西土之人核心莫過於姬姜倆姓,對於姜姓而言,要尋找一個認同符號,得以合法地凝聚姬姜諸國,且能使姜姓獲得與姬姓一樣的地位,莫過於“夏”字。因此周初的“有夏”再次被標舉出來,因為不再有唯一的核心,遂稱為“諸夏”。“諸夏”一語頗有可能創立於齊桓公之時,是他號令中原諸侯,共抗北狄南楚的一面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