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譯文】

繽紛的色彩,會使人眼花繚亂;嘈雜的音調,會讓人聽覺失靈;豐美的食物,會令口味敗壞;縱情騎馬打獵,會讓人內心狂躁;稀有的財物,會誘發人行為不軌。

因此,聖人只求滿足基本的生存需求,而不追逐聲色之娛,所以摒棄物慾的誘惑,選擇堅守內心的安寧。

【故事】

在繁華的京城,有一位年輕的富家公子,名叫劉軒。他家財萬貫,生活奢靡,每日沉浸在各種享樂之中。

劉軒的府邸猶如一座小型的奢華王國,庭院裡佈置著五彩斑斕的奇花異草,從各地蒐羅來的精美字畫掛滿了牆壁,每一間屋子都擺滿了金銀珠寶、古玩珍奇。他的餐桌上,擺滿了山珍海味,從深海的魚翅到山林的熊掌,應有盡有,為的就是滿足口腹之慾。

閒暇之時,劉軒最愛呼朋喚友,前往京城郊外的獵場馳騁畋獵。他騎著從西域重金買來的汗血寶馬,身後跟著一群同樣錦衣華服的公子哥兒,帶著訓練有素的獵犬,浩浩蕩蕩地在獵場中追逐獵物。每當捕獲到一隻珍禽異獸,眾人便歡呼雀躍,劉軒更是覺得威風八面,內心的虛榮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然而,這樣的日子過久了,劉軒卻漸漸感到一種莫名的空虛。他發現自已雖然被各種奢華的事物環繞,但內心卻愈發浮躁,視力似乎也不如從前,看那些曾經喜愛的字畫都覺得模糊不清;聽力也變得遲鈍,宴會上的絲竹管絃之聲在他耳中也變得嘈雜難聽;胃口更是大不如前,面對滿桌的佳餚,竟常常食不知味。

有一次,劉軒在獵場中縱馬狂奔,追逐一隻野兔時,不小心馬失前蹄,他整個人被甩了出去,摔得狼狽不堪,手臂骨折,在家養傷了數月之久。這期間,他靜下心來反思自已的生活,不禁想起曾經讀過的《道德經》中的話:“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傷愈之後,劉軒決定做出改變。他遣散了家中大部分的奴僕,只留下幾個照顧生活起居的。將那些用來炫耀的金銀珠寶、古玩字畫,一部分捐贈給了京城的慈善機構,用來救濟貧苦百姓,一部分收了起來,不再輕易示人。

飲食上,他摒棄了那些珍稀昂貴的食材,吩咐廚房準備簡單清淡的飯菜,每日粗茶淡飯,竟也吃得津津有味。不再頻繁地前往獵場,而是在自家的庭院中種上了蔬菜,閒暇時親自打理,感受泥土的氣息和勞動的樂趣。

劉軒的轉變,讓他身邊的人都大為驚訝。朋友們都笑他變得 “迂腐”,可劉軒卻不以為然。他深知,如今的自已才真正找到了內心的寧靜。

後來,京城遭遇了一場罕見的旱災,糧食歉收,百姓流離失所。劉軒毫不猶豫地拿出自已剩餘的財物,購置糧食,開設粥棚,救濟災民。他的善舉得到了百姓的讚譽,也讓他更加堅定了自已遠離奢靡、迴歸質樸的生活道路。

而劉軒的故事,也如同《道德經》的智慧一般,在京城慢慢傳開,警醒著世人:要剋制慾望,不被外在的聲色犬馬所迷惑,迴歸內心真正的富足。

【解析】

認識論角度

感知的侷限與失真:認為過度沉溺於繽紛的色彩、嘈雜的聲音、豐富的味道等外在的感官刺激,會使人們的感知能力受到干擾和矇蔽,導致對事物的認識出現偏差,無法真正把握事物的本質,強調了人類感知的侷限性以及外在資訊過載對認知的負面影響。

理性與感性的平衡:主張聖人 “為腹不為目”,即要以滿足基本的生存需求等理性層面的追求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