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慾,絕學無憂。
【譯文】
拋棄所謂的聖賢智慧,民眾將獲得百倍的好處;拋棄所謂的仁義說教,民眾自然會恢復孝慈的天性;拋棄巧詐和貨利,盜賊也就不會存在了。
(聖智、仁義、巧利)這三者全是巧飾的東西,不足以治理天下。所以要讓人們的思想有所歸屬:表現出單純,持守質樸,減少私慾,拋棄所謂(聖智禮法的)學問,就不會有憂患了。
【故事】
在一個名為桃源村的小村落,這裡的人們原本過著簡單而幸福的生活。村子四面環山,中間有一條清澈的溪流穿過,土地肥沃,村民們以農耕為生,鄰里之間互幫互助,關係十分融洽。
村裡有個德高望重的老人,名叫守拙,他對《道德經》頗有研究,時常給村裡的孩子們講述其中蘊含的道理。那時的桃源村,就如同遵循著 “大道” 一般,人們雖然沒有什麼高深的學問、華麗的言辭去宣揚聖賢智慧、仁義道德,卻實實在在地在生活中展現著人性的美好。
春耕時節,年輕力壯的小夥子們不用人催促,紛紛主動幫著村裡的孤寡老人耕地、播種,大家心裡想的只是不能讓任何一戶人家在這重要的時候掉隊,這是一種無需言說的默契,彷彿 “絕聖棄智”,村民們純粹地為彼此付出,收穫的是滿滿的情誼與共同的富足,民利百倍。
村裡的孩子們也都十分孝順長輩,看到父母勞作一天歸來,會主動遞上一杯熱水,幫著捶捶背、揉揉肩。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飯,歡聲笑語迴盪在屋內,親情的溫暖自然流淌,根本無需外界大張旗鼓地倡導什麼仁義規範,孩子們自然而然地就 “復孝慈” 了。
然而,隨著外界的訊息逐漸傳入這個寧靜的小村,一些變化悄然發生。有幾個外出闖蕩的年輕人回到村裡,帶來了外面繁華世界的新奇玩意兒和觀念。他們講述著大城市裡那些靠著精明算計、巧取豪奪便能獲取鉅額財富的故事,言語中滿是對所謂 “智慧”“巧利” 的推崇。
慢慢地,桃源村的平靜被打破了。村裡開始有了一些不和諧的聲音,有人不再願意像從前那樣無償地幫助他人,而是想著如何從鄰里互助中謀取私利,覺得別人幫自已是應該的,自已幫別人卻要計較得失。甚至,出現了個別手腳不乾淨的人,趁著夜色偷偷潛入別人家的果園,竊取果實去換取錢財,彷彿一夜之間,“盜賊” 滋生。
守拙老人看在眼裡,痛在心裡。他召集村民們,在村中的老槐樹下,語重心長地說道:“咱們村以前的日子多好啊,大家心無雜念,純粹質樸。可如今,外面那些繁雜的觀念迷了咱們的心。咱們得想想,是不是該回到過去的樣子。”
他接著闡釋道:“咱們得絕聖棄智,別再去追求那些看似高深卻讓人心變得複雜的東西;要絕仁棄義,讓孝慈從咱們的本心自然流露,而不是靠嘴上說說;還要絕巧棄利,摒棄那些不正當的賺錢法子。大家要見素抱樸,守住咱們內心的那份單純,少思寡慾,別讓過多的慾望矇蔽了雙眼,把那些讓人煩惱的學問、算計都拋開,絕學無憂啊!”
村民們聽了守拙老人的話,如夢初醒。大家開始反思自已的行為,重新找回曾經互幫互助、質樸純真的自已。年輕人不再炫耀外面帶來的不良風氣,而是帶頭回歸正道,主動向那些被自已傷害過的鄰里道歉。
日子一天天過去,桃源村又漸漸恢復了往日的寧靜與和諧。溪流依舊清澈,田野依舊肥沃,而村民們心中的那份質樸,在歷經波折後,愈發醇厚。他們深知,只有遵循著自然本心,摒棄外界的不良誘惑,才能讓生活長久地幸福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