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歸根曰靜,靜曰覆命。覆命曰常,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譯文】
盡力使心靈的虛寂達到極點,使生活清靜堅守不變。萬物都一齊蓬勃生長,我由此觀察它們迴圈往復的規律。世間萬物紛繁複雜,各自都要回歸到它的本根。
迴歸本根就叫做靜,靜就叫做迴歸本性。迴歸本性是永恆的規律,認識到這種永恆規律就叫做明智。不認識這種永恆規律而輕舉妄動,就會帶來災禍。
認識了這種永恆規律就能包容一切,包容一切就能做到公正無私,公正無私就能周全完備,周全完備就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就符合於 “道”,符合於 “道” 就能長久,終身都不會有危險。
【故事】
在一個名叫清平的山村裡,住著一位睿智的老者,名叫靜淵。他鶴髮童顏,目光深邃而寧靜,對《道德經》領悟頗深,常以其中的智慧指引著村民們的生活。
村裡的年輕人充滿朝氣,一心向往外面繁華世界的功名利祿,忙碌於各種營生,心很難靜下來。有個叫小虎的年輕人,尤為躁動,每日跟著商隊奔波,想快速積累財富,改變命運。然而,忙碌許久,他雖掙了些錢財,卻越發覺得內心空虛,迷茫之感與日俱增。
一日,小虎滿臉疲憊與困惑地來找靜淵老者,訴說著心中的煩惱:“爺爺,我每日拼命幹活,錢也掙了不少,可為何心裡卻總不踏實,感覺像迷失了方向?”
靜淵老者微笑著,目光望向遠方的山巒,緩緩說道:“孩子,你隨我來。” 他帶著小虎來到村後的山林,此時正值春日,山林中萬物並作,花草樹木競相生長,一片生機勃勃之景。
老者指著這山林,說道:“你看這萬物,它們都在蓬勃生長,各顯其能。可你要明白,致虛極,守靜篤,咱們得讓內心像這山林深處的幽潭一般,清澈、平靜且深邃,才能看透這世間的規律。”
小虎似懂非懂,跟著老者在山林中漫步。走著走著,秋天來臨,草木開始凋零,樹葉紛紛飄落,之前繁盛的花草也漸漸枯萎。小虎見狀,不禁有些傷感,老者卻輕輕拍了拍他的肩膀:“萬物芸芸,各復歸其根。這草木繁榮一時,最終還是要回歸到大地,迴歸到它們生命的起點,這就叫歸根。而歸根,便是靜,靜下來,它們才能等待來年再次煥發生機,這便是覆命。”
小虎若有所思,回到家中,他開始嘗試讓自已的心安靜下來。每日清晨,他不再匆忙出門,而是坐在院子裡,閉目凝神,摒棄外界的喧囂,聆聽內心的聲音,學著守靜篤。一開始,各種雜念紛至沓來,但他謹記老者的話,努力排除干擾。
隨著時間推移,小虎漸漸發現,自已看待事物的眼光變了。曾經,他會為一點利益與夥伴爭得面紅耳赤,如今,知常容,他懂得了包容他人的想法與做法;公乃全,他開始公正地對待身邊的人和事,不再偏袒自已;全乃天,他越發順應自然之道,不再逆勢而為。
一次,村裡遭遇暴雨洪澇災害,小虎沒有像以前一樣只想著自家財產安危,而是積極組織村民抗洪救災,幫著大家一起轉移物資、加固堤壩。他的改變大家都看在眼裡,村民們對他越發敬重。
後來,小虎憑藉著這份沉穩與睿智,帶領村民們開闢了新的致富之路,將村裡的特產與外界更好地對接,讓清平村走向了富裕。而他自已,也始終踐行著 “道乃久,沒身不殆” 的智慧,一生安寧順遂,將從靜淵老者那裡學到的《道德經》的智慧,繼續傳遞給下一代。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