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譯文】

有一個渾然一體的東西,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已存在。它寂靜無聲啊,空虛無形啊,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獨立長存,永不停息地迴圈執行,它可以說是天地萬物的根源。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強給它起個名字叫做“道” ,再勉強給它取個名字叫做“大” 。

它廣大無邊而執行不息,執行不息而伸展遙遠,伸展遙遠而又返回本原。

所以說,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間有四大,而人是其中之一。

人要效法地,地要效法天,天要效法道,道則是順應自然。

【故事】

在古老的華夏大地,有一座靜謐的山谷,名叫靈虛谷。谷中住著一位年輕的書生,名叫逸塵,他自幼對天地萬物的奧秘充滿好奇,常常在夜深人靜時仰望星空,思索著宇宙的起源與世間的真理。

一日,逸塵在山谷深處偶然發現一個古老的洞穴,洞口瀰漫著神秘的霧氣,彷彿在召喚著他。懷著強烈的求知慾,他小心翼翼地踏入洞中。洞內幽深靜謐,牆壁上閃爍著奇異的微光,似在訴說著久遠的故事。

在洞穴盡頭,逸塵看到一幅古老的壁畫,上面繪著一個混沌未開的世界,有一團氤氳之氣盤旋其中,寂靜而又寥廓,彷彿超脫於時間與空間之外,雖無形卻又給人一種磅礴之感。正當他沉浸在這震撼的畫面中時,一位白髮蒼蒼的老者突然出現在他身旁。老者目光深邃,彷彿知曉世間一切。

逸塵急忙向老者行禮,問道:“敢問前輩,這壁畫之中所繪之物,究竟是什麼?為何如此神秘莫測,讓我心生敬畏。” 老者微笑著說:“年輕人,此乃先天地而生之物,它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從古至今,無人能真正道明它的來歷,我也只知曉人們勉強給它起名為‘道’,又因它的宏大無垠,強為之名曰‘大’。它大到無邊無際,不斷執行、延展,看似遠去,卻又總會返回到原點,生生不息。”

逸塵若有所思,又問:“那這與我們世間之人又有何關聯?” 老者手捋鬍鬚,緩緩說道:“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雖渺小,卻也蘊含著無盡的可能。你看這山谷中的萬物,大地承載著山川河流、花草樹木,默默孕育著生命,人要學會像大地一樣包容寬厚;而大地之上的天空,廣袤無垠,掌控著風雲變幻、四季更迭,人應效法天空的豁達與順應規律;天空又遵循著道的法則,無形卻又無處不在,主宰著萬物的生滅迴圈。歸根結底,道法自然,世間一切皆源於自然,又迴歸自然,人亦不能例外。”

逸塵聽後,心中豁然開朗。他告別老者,走出洞穴,望著靈虛谷的一草一木,彷彿看到了道的流轉。此後,逸塵不再僅僅埋頭於書本知識,而是常常漫步于山水之間,觀察自然的細微變化,學習大地的包容,體悟天空的豁達,追尋那至高無上的 “道”。

歲月流轉,逸塵成為了一位備受尊崇的智者,他將從洞穴中領悟到的智慧分享給眾人,教導人們敬畏自然、遵循規律,在世間萬物的執行中尋找屬於自已的平衡與真諦,讓靈虛谷的後人也能踏上這問道尋源的精神之旅。

【解析】

本體論角度

道的本原性:“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提出了 “道” 作為宇宙萬物的本原。這表明在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