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譯文】

聖人沒有固定不變的意志,而是以百姓的意志為意志。

善良的人,我以善良對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良對待他,這樣可使天下人的品德都趨於善良。

誠信的人,我以誠信對待他;不誠信的人,我也以誠信對待他,這樣可使天下人的品德都趨於誠信。

聖人立於天下,要收斂謹慎,讓天下人的心靈都變得混沌、純樸。百姓都專注於自已的視聽,聖人使他們都變得像孩童一樣。

【故事】

在古老的華夏大地,有一個名叫清平的小國。國王景明,是一位心懷天下、備受百姓愛戴的君主,他正是以 “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為治國的座右銘。

清平國曾遭遇一場罕見的洪災,洪水如猛獸般肆虐,沖毀了許多村莊,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景明國王立刻放下手中的一切事務,親自奔赴災區視察。

在災區,他遇到了各種各樣的百姓。有一位叫阿福的農夫,為人善良淳樸,自家房屋雖被洪水沖垮,但他第一時間想到的,卻是幫助鄰里搶救財物,照顧受傷的鄉親。景明國王看到阿福的善舉後,當眾讚揚了他,並立即安排人為阿福一家送去了充足的食物、衣物和重建房屋的材料,還承諾會幫他把農田恢復如初,讓他能夠安心生活。阿福感動得熱淚盈眶,周圍的百姓也紛紛為國王的善舉鼓掌。

然而,並非所有人都像阿福一樣善良。有個叫劉二的無賴,平日裡遊手好閒,專幹些偷雞摸狗的勾當。洪災發生後,他不僅沒有幫忙救災,反而趁火打劫,偷取救災物資,被村民們當場抓住,扭送到國王面前。眾人都以為國王定會嚴懲劉二,以儆效尤。

可景明國王卻沒有發怒,他看著瑟瑟發抖的劉二,語重心長地說:“我知你過往行徑不佳,但此刻百姓正遭受苦難,人人都應有改過自新的機會。我相信你本性不壞,只是一時糊塗。” 說罷,國王不但沒有懲罰劉二,還安排他跟著救災隊伍一起勞作,給予他足夠的食物和住所,讓他透過勞動換取報酬,自力更生。劉二起初驚愕不已,隨後心中滿是愧疚,發誓一定要改過向善。周圍的百姓看到國王如此對待劉二,心中對 “善” 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加懂得寬容的力量。

在救災過程中,還有一些百姓,由於害怕災荒持續,糧食不夠吃,便開始囤積糧食,不願拿出來分享。其中有戶比較富裕的人家,主人趙老爺,對前來勸捐的官員心存疑慮,擔心捐了糧食後自家會陷入困境,便謊稱家中無糧。景明國王聽聞此事後,沒有派人去強行搜查,而是親自帶著幾名隨從,來到趙老爺家。

國王誠懇地對趙老爺說:“我知曉您有顧慮,但此刻,整個清平國就是一個大家庭,大家都是親人。您看外面那些挨餓受凍的百姓,他們多麼需要幫助。我相信您是有愛心、有誠信的人,只要我們齊心協力,定能共渡難關。” 趙老爺看到國王如此信任自已,不禁滿臉羞愧,當即開啟糧倉,捐出了大量糧食。其他存有疑慮的人家,見此情形,也紛紛效仿,主動捐糧捐物。

此後,景明國王在治理國家時,始終秉持著 “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 的理念。他不追求個人的奢華享受,生活簡樸,將全部心思都放在百姓的福祉上。朝堂之上,他鼓勵大臣們暢所欲言,傾聽不同的聲音,為的就是能精準地瞭解百姓的需求。

在國王的感召下,清平國的百姓們也漸漸 “皆注其耳目”,大家開始關注身邊人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