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已愈有,既以與人已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譯文】

真實可信的話往往不華美,華美的言辭往往不真實可信。善良的人不巧言善辯,巧言善辯的人不善良。真正有智慧的人不追求廣博,追求廣博的人往往沒有真知。

聖人不私自積累財富,盡全力幫助別人,自已反而擁有得更多;把自已的東西給予別人,自已反而得到得更豐富。

自然的規律,是利於萬物而不加害;聖人的行為準則,是施為而不與人爭奪。

【故事】

在江南一座歷史悠久的臨水古鎮,生活著兩位木雕藝人,一位叫陳老師傅,一位叫林大師。

陳老師傅年逾古稀,在木雕領域默默耕耘了大半輩子。他的木雕作品大多取材於古鎮百姓的日常生活,那些田間勞作、鄰里家常的場景,經他的手,躍然於木頭上,樸實無華卻飽含生活的溫度。他為人忠厚老實,不善言辭,每當有客人來店裡詢問木雕,他只是簡單地介紹作品背後的生活原型,話語不多,卻句句實在,“這就是咱古鎮人過日子的模樣,實實在在刻出來,給大夥留個念想。”這便是他常掛在嘴邊的話,典型的“信言不美”。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林大師,年紀輕輕就聲名在外,常出席各種藝術展覽和文化活動。他的木雕作品風格華麗,擅長運用各種珍稀木材,雕刻繁複精美的圖案,配以華麗的裝飾和絢麗的色彩,在燈光下熠熠生輝,總能吸引眾人目光,他對作品的介紹更是口若懸河:“我這木雕融合了古今中外的藝術精髓,每一刀都傾注了我對藝術超凡的感悟,擁有它,就是擁有了獨一無二的藝術珍品。”慕名而來的遊客常常被他的美言打動,毫不猶豫地高價買下作品。

有一回,古鎮籌備一場大型的木雕技藝傳承展覽,意在挑選出最能代表古鎮木雕文化的作品參展。陳老師傅和林大師都報了名。評選過程中,林大師憑藉自已的口才和華麗的作品展示,贏得了不少評委的青睞。而陳老師傅只是靜靜地站在自已的作品旁,當評委問起時,他才緩緩道出作品所蘊含的古鎮百年生活變遷,質樸的話語沒有過多修飾,卻讓幾位資深評委陷入沉思。

這時,一位對木雕頗有研究的老學者站了出來,說道:“陳老師傅的作品,看似普通,實則蘊含著古鎮的靈魂,他不善言辭,卻用木雕講述著最真實的故事,這是‘善者不辯’;反觀林大師的作品,過分追求外在華麗,言語雖動聽,卻少了幾分對木雕技藝傳承的堅守,可謂‘美言不信’。”評委們聽後紛紛點頭,最終,陳老師傅的作品成功入選。

在古鎮的另一邊,年輕的阿福和阿強都熱衷於學習木雕技藝,阿福拜入陳老師傅門下,每日潛心鑽研基本功,專注於少數幾種木材的特性研究,力求把傳統技藝吃透。旁人勸他多涉獵些新風格、新技法,他卻總是笑笑說:“貪多嚼不爛,我得先把這老祖宗留下的本事學精咯。”阿強則投身林大師的工作室,一心想要博採眾長,今天學西式雕刻,明天又鑽研日式風格,四處參加講座、培訓,看似知識淵博,可一到實際動手,卻總是難以拿出讓人滿意的作品,這正是“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的寫照。

後來,古鎮遭遇了一場洪災,許多人家的木雕作品受損,百姓們陷入困境。陳老師傅毫不猶豫地拿出自已多年的積蓄,購買木材、工具,免費幫大家修復木雕,還把自已的雕刻技藝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受災的年輕人,讓他們可以自力更生。有人對他說:“您把積蓄都搭進去了,不怕以後沒保障嗎?”陳老師傅笑著回答:“我幫了大夥,手藝也傳下去了,心裡踏實,這比啥都強,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