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抱怨以德。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譯文】
以 “無為” 的態度去有所作為,以不生事的方式去處理事務,以恬淡無味當作有味。大生於小,多起於少,用恩德去回報怨恨。
處理困難的事,要從容易處入手;實現遠大的事,要從細微處做起。天下那些難事,必定是從容易的事發展起來的;天下那些大事,必定是從細微的小事累積而成的。
因此,聖人始終不貪圖做大事,反而能夠成就偉大的功業。那些輕易許下承諾的人,必定很少能夠信守諾言,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勢必會遭遇很多困難。因此,聖人總是把事情看得艱難些,所以最終就沒有什麼困難了。
【故事】
在繁華都市的一角,有一個老舊的社群 —— 和興裡。這裡房屋設施陳舊,道路年久失修,居民們的生活多有不便,大家都盼著能有一些改變,卻又不知從何做起。
社群中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名叫林伯。林伯平日裡總是笑容可掬,為人和善,雖已年逾古稀,卻精神矍鑠,對社群的事兒格外上心。他深知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的道理,從不刻意去爭什麼功績,只是默默地為大家做事。
有一回,社群裡的路燈壞了好幾盞,一到晚上,漆黑一片,居民出行很不安全。年輕人都忙著上班,無暇顧及此事。林伯看在眼裡,記在心上,他先是自已湊錢買了燈泡,又找來幾個老夥計幫忙,搬來梯子,小心翼翼地更換燈泡。有人問他:“林伯,您這麼大歲數了,幹嘛不跟居委會反映,讓他們來弄?” 林伯笑著說:“能自已動手解決的事兒,何必麻煩別人,咱就圖個社群安寧。” 在他的努力下,路燈重新亮了起來,居民們晚上出行方便多了,大家紛紛對林伯豎起大拇指,而林伯只是擺擺手,依舊過著他平淡如水的日子,這便是 “為無為,事無事” 的體現。
社群旁邊有個小公園,原本是孩子們玩耍、居民們休閒的好去處,可由於缺乏管理,垃圾堆積,設施損壞,漸漸變得無人問津。林伯又坐不住了,他組織起一群熱心的大媽,拿著掃帚、垃圾袋,定期去打掃公園。剛開始,垃圾又多又髒,大家有些抱怨,林伯就開導大家:“咱們做事不能怕髒怕累,這公園乾淨了,大家心情都舒暢,得把這無味當成有味。” 時間一長,公園在他們的努力下煥然一新,花草繁茂,設施完好,孩子們的歡笑聲再次迴盪在公園裡,居民們又有了休閒散步的好去處。
社群裡還有兩戶人家,因為樓道堆放雜物的事兒鬧得不可開交,積怨已久,甚至見面就吵。林伯知道後,分別到兩家串門,耐心地傾聽他們的抱怨,從不偏袒任何一方。他給兩家講鄰里和睦的道理,還幫忙一起清理樓道雜物,讓原本狹窄雜亂的樓道變得寬敞整潔。兩家人看到林伯這麼大年紀還為他們的事兒忙前忙後,心中十分感動,漸漸放下成見,握手言和,這正是 “抱怨以德” 的力量。
隨著社群裡的這些點滴變化,居民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大家希望能整體改造一下社群環境。這可是個大工程,一開始,大家都有些犯難,不知該如何下手。林伯想起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 這句話,便召集居民代表一起商量。他提出先從容易的事兒做起,比如先統計社群裡需要修繕的設施清單,挨家挨戶徵集改造意見。大家分工明確,年輕人負責用手機拍照記錄,老年人負責走訪溝通。
在收集意見的過程中,林伯特別注重細節,哪怕是一個小小的井蓋破損、一面牆皮脫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