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

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譯文】

真正優秀的將領,不會逞匹夫之勇;真正善於作戰的人,不會輕易被激怒;真正善於戰勝敵人的人,不會與敵人正面硬拼;真正善於用人的人,會對人謙下。

這就是不與人爭的品德,這就是善於藉助他人力量的智慧,這就是符合自然天道的自古以來的最高準則。

【故事】

在風雲變幻的古代戰場上,有一位威名遠揚卻又行事低調的將軍,名叫李牧。他所駐守的邊疆,時常面臨著鄰國鐵騎的侵擾,戰火一觸即發。

李牧深知“善為士者,不武”的道理。平日裡,他對麾下士兵的訓練極為嚴格,不僅注重體能與戰術的磨鍊,更強調紀律與團隊協作。然而,他從不以武力威懾士兵,也不主張用嚴苛的懲罰來維持軍紀。相反,他總是耐心地為士兵們講解戰略戰術,關心他們的生活起居,讓士兵們打心底裡敬重他、願意追隨他。

一次,敵軍在邊疆小規模挑釁,燒殺搶掠一番後迅速撤離。將士們義憤填膺,紛紛請戰,想要給敵軍一個狠狠的教訓。但李牧卻按兵不動,他冷靜地分析道:“此時追擊,敵軍必有埋伏,我們不可逞一時之勇,而中了他們的圈套。”將士們雖心有不甘,但對將軍的判斷深信不疑,只得按捺怒火,繼續加強戒備。

不久後,敵軍果然集結大軍,氣勢洶洶地前來進犯,妄圖一舉突破李牧的防線。面對來勢洶洶的敵人,李牧依舊鎮定自若,因為他是“善戰者,不怒”的典範。戰場上,敵軍故意派出精銳騎兵,在陣前百般辱罵、挑釁,企圖激怒李牧,讓他自亂陣腳。可李牧穩坐中軍帳,神色如常,有條不紊地指揮著部隊。他深知,一旦被憤怒衝昏頭腦,做出錯誤決策,那將會萬劫不復。

敵軍見挑釁無果,便開始強攻。李牧則施展他“善勝敵者,不與”的策略,並不與敵軍正面硬拼。他提前洞悉了周邊的地形,巧妙地利用山谷、河流等天然屏障,佈置了重重防線。當敵軍攻入第一道防線時,發現只是陷入了李牧精心設計的陷阱,四周伏兵四起,一時間敵軍死傷慘重。

而在用人方面,李牧更是將“善用人者,為之下”發揮得淋漓盡致。他帳下有一員猛將,名叫趙虎,作戰勇猛,但性格魯莽,起初對李牧的沉穩戰術有些不以為然。李牧並未因此而打壓他,反而多次私下與他交談,傾聽他的想法,肯定他的勇猛,同時也耐心地指出他的不足之處。在一次關鍵戰役中,李牧將一支重要的突擊隊交給趙虎指揮,並給予他充分的信任和自主權。趙虎深受感動,一改往日的莽撞,率領突擊隊如猛虎下山般直搗敵軍要害,為戰役的勝利立下汗馬功勞。

經此一役,李牧以少勝多,大敗敵軍,邊疆百姓得以安居樂業。他的聲名傳遍四方,其他將領紛紛前來請教常勝的秘訣。李牧微笑著說:“我不過是遵循了古人的智慧,秉持‘不爭之德’罷了。不逞武、不發怒、不硬拼,懂得用人所長,謙下待人,如此方能契合天道,戰無不勝。”

此後,李牧繼續駐守邊疆,多年來憑藉著他的智慧與品德,讓邊疆固若金湯,成為了百姓心中的守護神,他的故事也在後世代代相傳,成為了兵家學習的楷模。

【解析】

辯證法角度

矛盾的轉化與平衡:這則內容體現了對矛盾轉化的深刻理解。“不武”“不怒”“不與” 看似是一種示弱或不作為,實則是避免陷入矛盾的激化狀態,防止走向極端而引發不利的轉化。在軍事或其他競爭情境中,過度的武力、憤怒和正面衝突往往會使矛盾升級,增加自身的風險。而透過 “不爭” 的方式,反而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