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窯是個艱苦的活兒,通常沒什麼人願意幹的,但也正因為沒什麼人願意幹它的待遇也是最高的,窪後隊給出窯人的待遇是雙倍公分。

人是萬峰挑出來的,都是窪後小隊裡身體健康能吃苦耐勞的人,好歹他幹過兩年出窯,什麼樣的人能幹而且能幹好他還是懂的。

像他小舅諸平就不是這塊料,他那萬世漫不經心的脾性就幹不了這樣的活兒。

解放前出窯都叫背窯,是靠人一次幾十塊的往外背,現在當然不用了,用車拉。

幾輛輪距在七八十公分寬的雙輪木頭車,一車可以裝出一百塊磚左右。

張海說農村人沒那麼嬌氣,萬峰堅決沒同意,一定要堅持下午五點外面氣溫降低後再進窯,這幾個出窯的都是第一次出窯,必須要給他們一個適應的過程。

他們的小磚窯也就六萬塊磚又不是幾十萬,這點磚四個出窯的就是慢慢出也用不了兩天,急個屁。

聞聽萬峰還沒吃飯,張海讓人送來了幾個苞米麵做的菜餃子,萬峰一手端著碗一邊吃一邊檢查諸平領導下的制瓦企業。

兩個樣式的瓦現在已經分別生產了一千多片,水泥磚也生產了有一萬塊。

萬峰檢查了瓦的質量,非常的好。

經過一段時間的熟練,水泥瓦的產量和質量都有大幅度的提升。

“我說外甥,如果我們再不賣點產品可沒有資金週轉了,貸款的錢可都用得差不多了。”張海跟著萬峰不停地嘮叨。

“不夠再貸,只要公社支援你怕什麼,產品早晚會賣出去的。”

“還貸?這都貸了四千多了。”

“呵呵,你再貸四千不就完了,不行就貸六千湊一萬,好記!”

萬峰的回答讓張海哭笑不得,好記,確實容易記住,但不用還嗎?

第一車磚在下午五點十分從磚窯裡出來了,即使外面的氣溫已經降低了,出窯的人第一車磚出來也是滿頭大汗,從窯裡出來的第一件事兒就是找水喝。

待出窯的把磚碼成垛,萬峰拿起一塊用手掂量了一下分量,然後又拿起一塊磚相互碰了一下。

兩磚相碰發出噹噹的聲音。

從磚的色澤和聲音分析,磚的質量還是過得去的,就算達不到一等磚的水平但也絕對高於二等。

對於第一次燒磚的窪後人來說這已經是相當相當不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