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玩過和蓬萊傳說有關的這兩處景點後,衛東寶和娜娜又沿著蓬萊的海岸線走了一遭。
轉了一大圈之後,眼前的數字依然是雷打不動,沒有被直角座標系所取代。
看來這回的藏寶地蓬萊島,距離海岸線不近,恐怕必須要出海才能找到地方。
遊艇暫時還無法交付,趁著這段時間,衛東寶自然是帶著娜娜和小黃品嚐蓬萊美食。
他們來到蓬萊的街上,先去品嚐了一番蓬萊的小面。
蓬萊小面和重慶小面那種麻辣素面不同,蓬萊小面是一種具有獨特海鮮風味的麵食。
蓬萊小面是齊魯蓬萊的地方傳統名吃,蓬萊小面是在福山拉麵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風味麵食。
民國時期,傳人衣福堂製作的蓬萊小面聞名遐邇,所以,蓬萊小面也被稱作衣福堂小面。
衣福堂祖籍棲霞,13歲學廚,自營過挑擔拉麵,與人合開過兼營小面的飯店,1945年自營“衣記”飯館。
他製做的小面用料和做工極其考究,所以供應量不大,每天早晨僅售百碗,以其做工考究、味道鮮美遠近聞名,常有外地客商因吃不上衣福堂小面而引為憾事。
建國後,蓬萊大小飯店早餐多有經營,中高檔賓館也用這種小面待客,每天銷量都在三萬份以上。
雖說他們吃小面的店面不大,但其中的特色美食一應俱全。
除了蓬萊小面,他們又點了蓬萊海參、蓬萊滷驢肉等當地美食。
蓬萊海參是當地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其口感清爽,味道鮮美,營養豐富,體形肥滿,體表亮潔,背面稍隆起,腹面色淺,一般呈淺黃褐色。
蓬萊滷驢肉,傳統名菜,屬魯菜系,色紅、透明,溢香撲鼻,鮮嫩爽口,是不可多得的下酒好菜,在蓬萊的許多飯店餐廳,以及農貿市場都有銷售。
從小飯店臨走時,他們又捎上了一袋子鹹魚餅子,這是他們在內地平時吃不到的。
鹹魚餅子是從沿海的漁民流傳下來的,出海吃鹹魚餅子圖個省事、方便。
新鮮的海魚,在海邊晾乾,烤得外焦裡嫩,和香噴噴的玉米麵餅子一起下肚,餅子焦、脆、香,鹹魚鮮、嫩、鹹,怕是滿漢全席也難敵其獨特的風味。
由於第二天早上才需要到碼頭去交接私人遊艇。
晚上,他們倆帶著小黃,直接入住了蓬萊賓館。
賓館餐廳內,衛東寶點了這裡最為著名的八仙宴。
蓬萊八仙宴,又稱八仙菜,是齊魯省的地方傳統名菜,屬於魯菜系。
蓬萊是傳說中八仙過海的地方,而八仙也成為了蓬萊的一塊招牌,但八仙宴卻並非能做到人人耳熟能詳。
因為這些菜系製作複雜、用料考究,頗有些蓬萊“滿漢全席”的味道,一直是高檔賓館的保留全席。
八仙宴以“八仙過海”的傳說為據,1989年蓬萊賓館廚師新創,以大蝦、海參、扇貝、海蟹、紅螺、真綢等海珍品為主要原料,由八類涼拼、八個熱菜以及一個熱湯組成。
傳統八仙宴中,冷盤拼盤製作仿照八仙過海使用的寶物拼成圖案,造形生動別緻,工藝精巧,盤盤都有神話典故,不僅味道鮮美,還可觀賞助興。
熱菜烹飪更為精緻,呈現蓬萊多處名勝景觀,巧奪天工,熱湯以八種海鮮加雞湯製成,味道鮮美奇特。
八仙宴中八個冷盤的製作相當講究,是仿照八仙過海時,八仙用的寶物拼成的涼盤。
分別是:呂洞賓的寶劍、韓鍾離的芭蕉扇、張果老的魚鼓、鐵柺李的寶葫蘆、曹國舅的雲板、韓湘子的玉笛、何仙姑的蓮花、藍采和的花籃。
拼盤造型逼真生動,工藝精湛,每盤都有一個神話典故,不但味道鮮美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