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娜娜找到了增強小鼎吸收轉化能量的辦法,衛東寶自然也喜不自勝。

“你的意思是說,沉船內的其他物品,也有可能和青銅板一樣擁有同樣功能?”衛東寶滿臉帶笑的問。

娜娜輕輕點頭。

衛東寶滿口應道:“好,等汪教授來了,我好好跟他說說情,看能不能讓咱們倆也參加挖掘工作。”

然後,娜娜道:“我想吃燒雞。”

娜娜這麼一說,衛東寶才想起來,來道口兩天了,居然連當地最著名的道口燒雞,都沒讓娜娜吃上。

他的這個名義老公當得確實有些不合格。

“好……的……!”衛東寶故意拉著長音笑著道,“都來道口了,怎能不讓老婆大人吃燒雞呢,是不是?”

娜娜則是繃著臉直接道:“我餓了,快帶我去。”

衛東寶也討了個沒趣,心裡不禁嘀咕:一點兒情趣都沒,給你那麼暖暖的微笑,連個半機械的笑都沒有。

誰知這個想法一出,娜娜旋即給他來了個半機械式的笑容。

見此,衛東寶是心驚不已,難道娜娜不僅能夠測謊,而且還能夠讀心?

“你放心,我只知道你想讓我對你笑一笑,但並不知道你心裡的確切想法。”娜娜隨口道。

這還叫不會讀心?

現在娜娜已經跟地球人學壞了,她的話衛東寶也無法判斷真假了。

那個直來直去,說話不會拐彎抹角的娜娜,恐怕快要一去不返了。

不過,美貌依舊,可愛依舊,動人依舊,攻略繼續!

透過打聽,光是道口燒雞就有好多的品牌,像什麼同星、伊佳福、秦瑞剛、吃可得、康建軍、畫寶剛、義興張等等大大小小好幾十個。

據說,雖然大部分品牌的口感味道都不錯,但俗話說得好“道口燒雞香,首推義興張!”。

所以,最為正宗且歷史最為悠久的還屬義興張。

據滑縣縣誌記載:義興張道口燒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順治年間(公元1661年)。

剛開始製作簡易,配料不精,沒有什麼特色,燒雞根本不出名,生意十分冷清,不景氣。

到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的一天,道口燒雞的創始人張炳,在街頭偶遇一位在清宮御膳房當過御廚的老朋友劉義,二人久別重逢,分外高興,便置辦一些酒菜,對飲暢談起來。

交談中,當張炳為經營燒雞困境流露出犯愁的情緒時,御廚劉義沉思片刻,對張炳說“老友不必犯愁,我送你十個大字,保你生意興隆,顧客盈門。”

張炳急切問:“哪十個大字?”

御廚劉義俯身對張炳說:“要想燒雞香,八料加老湯。”

接著他說:“八料就是陳皮、肉桂、豆蔻、良姜、丁香、砂仁、草果和白芷八種佐料,它們的用法、用量都有學問,老湯是煮雞時必須加適量的上鍋老湯。這樣,鍋鍋向下沿襲,代代往後流傳,越老越好!”

並一再叮囑他“切勿外傳”。

張炳聽後,如獲至寶。

在御廚劉義的指點下,張炳精心製作,燒出的燒雞果然異乎尋常,不僅色香、味美、異香撲鼻,而且熟爛離骨。

從此,張炳的燒雞聲名大振,生意興隆,顧客盈門。

因他姓張,老友名叫劉義,所以張炳把他的燒雞店定名為《義興張》,寓意為“友義興張”。

義興張的牌子打出以後,張炳反覆實踐,在選雞、宰殺、撐型、烹煮、用湯、火候等方面,摸索出一套經驗。

他選雞嚴格,要選兩年以內的嫩雞,以保證雞肉質量。

挑來的雞,要先留一段時間,讓雞消除緊張狀態,恢復正常的生理機能,有利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