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馬登來找吳光耀投資入股,可惜吳光耀是地主手中也沒有餘錢,只能作罷。

好在小馬登比他父親好點,兩人的合作雖然沒有成功,卻也能聊上幾句航運方面的話題。

兩人的觀點非常的相同,那就是在港島做航運,就是如虎添翼。

如果說第一代‘船王’產生在歐美,那麼第二代‘船王’就是在港島和東瀛產生。

十月份,環球航運新購的二手貨輪抵達港島,並登記入冊。

至此,環球航運的載重量已經達到20萬噸,登上了華人船主的巔峰。

而位於筲其灣的耀世工業冶煉廠,也正式投入生產,大大的降低了拉鍊生產成本。

吳光耀都不得不佩服自己的這一步棋,要是沒有自己的冶煉廠,而此時東瀛的鋁合金價格已經開始上漲,不知道自己要損失多少錢呢。

..........

十月份下旬,內地跨過了鴨綠江,讓港島的前程開始明亮起來。

不少人都認為,內地捲入了與‘聯合國’的戰爭,就無心管小小的港島了。

但是港島人還沒有歡呼多久,美利堅先是在12月3日宣佈對華夏(包括港澳)實行物資禁運,接著在1951年的1月3日,美利堅又左右聯合國透過了對內地實行禁運。

港英當局迫於美利堅的壓力,只得宣佈斷絕與內地的貿易往來。

港島的轉口港貿易地位一落千丈,經濟幾乎崩潰。

要知道港島是典型的轉口貿易港,與進出口貿易總值相比,工業產值微乎其微。

以1950年為例,港島的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了90億港元,而工業才開始萌芽,連10億港元都不到。

而進出口貿易又帶動了銀行、保險、地產,這些產業共同維護了港島的繁榮。

港島的經濟界陷入一片恐慌,轉口港的地位沒了,大家都在問,港島的經濟出路在何方?

很多認識吳光耀的朋友,紛紛找到吳光耀,詢問港島的經濟出路在何方?

吳光耀很理解他們的心情,只得出言安慰,畢竟自己在他們心目中是‘財神吳’。

1月9日,吳光耀來到東方報社,打算給港島經濟界一些信心。

自己早已經不是人言輕微,單論身家,華人當中無人能其左右。

故此,吳光耀覺得,自己需要站出來!

“老闆,你來了!最近港島人心惶惶,連帶報紙都不好賣了。《東方日報》銷量下滑了20%左右,目前每期只有1.3萬的銷量了。照這樣下去,還得下滑,該如何是好?”楊康一看吳光耀來了,忍不住擔憂的說道。

“如何是好?現在每一個人都在問我如何是好,難道沒了張屠夫,我們就吃不了帶毛的豬?”吳光耀反問道。

吳光耀沒有理會楊康呆住的表情,轉身走到自己的辦公室,叫來了沈寶興。

“老闆,有招啦?”沈寶興一副救星來了的表情,嘴裡輕浮的說道。

吳光耀也不在意沈寶興的德行,直接扔給一份稿子,笑罵道:“真以為我是財神爺啊!這麼大的事情,是我個人能改變的了嘛!這是我寫的新聞稿,你找找錯詞錯字,然後直接以我的名義發表吧!”

沈寶興也不理吳光耀,直接在辦公室裡看起了吳光耀的稿子。

第二天,《東方日報》開始新的一期發行。

購買《東方日報》的一位老主顧,看到名為‘港島經濟的路在何方?’並沒有感到稀奇。

現在那份報紙不是報道這些,可是又有什麼作用呢?

在港島,多少人是靠著與內地的貿易生存,與內地的貿易又帶動了多少產業,現如今都沒有了,難道還有誰能把‘聯合國’的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