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制服也有這類顏色。

但是土黃色粗布軍服,這也是蘇聯的標誌之一。實際上蘇聯的軍服也不全都是土黃色,也有夾克等款式,不過土黃色粗布這類軍服更普遍而已。

說來二戰蘇軍軍服也處在一個紛繁複雜的時期,從蘇聯成立直到1920年代末,由於白軍的不斷圍攻,紅軍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依靠沙俄軍隊遺留的軍用物資,僅僅是取下了沙俄的軍徽和軍銜標記。

從1918年7月起,紅軍開始統一佩戴制式的“紅星”帽徽和兵種領章,第一代的“軍人識別標誌”十分簡陋,只是按佩戴在軍帽前端和軍服領口上的小塊呢料的不同顏色來區分兵種。

在1922年開始發放統一的新式軍服,修訂了軍人等級。而在1935年,開始使用新的軍銜領章、袖章等軍銜識別標誌,以不同數量的五角星、菱形、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符號來區分軍銜,這就是蘇軍二戰時使用最廣泛的1935型軍服。

只不過蘇聯地處溫帶和寒帶,冬季較長,因此夏裝和冬裝區分明顯,更加加劇了蘇聯軍服的識別難度。

伊萬仔細看了許久,才說道,“我們就在這裡繼續挖一挖吧?”

看到李維點頭,伊萬立刻開始行動,維什尼亞克也開始行動起來了。

就在三個人繼續挖掘的時候,很快從土裡看到了指骨,三個人立刻就明白了,骨骼就在這裡了。

李維向後退了兩步,說道,“可以給他一些基本的尊重,我們先挖四周吧。”

伊萬自然沒意見,因為剛剛他所站的位置,很有可能就是屍骸的上方。如果是德國人,他肯定會毫無壓力。可是如果不是德國人,心裡多少會覺得有些不舒服。

雖然蘇聯沒了,伊萬對蘇聯也沒什麼印象。可是也不得不承認俄羅斯繼承了蘇聯的大部分,包括一部分歷史等等。對於二戰,這也是俄羅斯人的驕傲,他們當中很多人都不喜歡尤其是以美國人為首的各種影視作品,不喜歡那些人淡化蘇聯在二戰中的作用。

李維小心的掏著骨骼位置的附近,越來越多的布料碎片出現。看起來是粗布,這也是比較典型的蘇聯軍裝的料子之一。粗布、粗呢,比較典型的蘇聯軍服特點。

忽然間李維掏出來一個木製的圓管,這也就是所謂的‘狗牌’,就是軍牌。

李維站起身,表情微微有些複雜,“我們聯絡相關部門吧,這是蘇聯軍人。”

伊萬和維什尼亞克看著木管也立刻反應過來,德國人的軍牌是半月形的金屬狗牌,蘇聯軍人的是在木管裡塞入記錄著軍人資訊的紙張。雖說很多都是用塞子密封,但是幾十年的時間,裡面的紙張多半早就腐爛了。

伊萬也不說什麼了,立刻去打電話了,這也是俄羅斯人常做的事情。尤其是在伏爾加格勒地區,一旦挖出來一些二戰時期的遺骸,稍微有點良知的都會通知相關部門,尤其是確認了這是蘇聯軍人的前提下,更是如此。

李維坐在旁邊,對維什尼亞克說道,“你很幸運,剛剛進入這個行業就接觸到了震撼教育。”

維什尼亞克就問道,“我們的工作需要停下來?”

“應該不會,他們會負責挖掘這具骸骨,我們只要告知他們我們瞭解的資訊就好。”李維解釋著說道,“然後我們在離開這裡一點距離的位置繼續挖土,他們完成他們的工作。”

伊萬這時候也打完了電話,說道,“志願者會在一個小時之內趕到,可能會有記者。”

李維愣了一下,問道,“記者?”

伊萬解釋說道,“他們推測這裡可能是當初保衛戰時期為城內輸送物資的軍人,你發現了軍牌,這會比較少見。”

李維理解了,軍牌這東西不是所有蘇聯軍人都會隨身攜帶,認為不吉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