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總體都不大。

其他一些國家受邀在當地建設的小區,以多層或者低層住宅為主,比如E國就去造了幾個蘇式花園社群。彷彿我國五六十年代常見的專家住宅款,一點沒有進步。那種房子更適合寒帶氣候,並不太適合當地赤道雨林氣候,又是以磚砌為主,建造速度慢,還略顯笨重,並不太受歡迎。

所以林若妍要在當地做房建,必須多快好省,適應當地居住者真正的需求。

另一個要注意的,是當地人工成本高,效率低。

當地人的工作和生活是截然分開的,體力工作者基本上是周發薪酬,也有工會的存在,定期組織活動和企業談判漲薪。周發薪酬的特點就是週五下午發錢的時候,人的出勤率最高,領完工資當天下午的活沒幹完人就基本都不見了。

所以說是一週工作五天,實際上一週也就是四天半能出勤。工作效率啥的就更不用說了,當地體力勞動者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技術能力很有限,也並沒有國內農民工的刻苦鑽研精神。

當地做工程專案,按照當地用工法律規定,用1個國外勞工就要對應10個本國勞動崗位。然而這10個人能幹的活和效率基本約等於一兩個國內工人。所以每次簽訂工程合同,談判用工比例的時候是重頭戲,國內大企業一般會為了多用國內勞工而努力。

林若妍要搞房建專案,工人尤其是技術工人崗位這些用工比例細節一定要提前測算好,否則專案就會很慢。

她見過當地機場旁邊一棟樓,看起來結構已經封頂了,裡面也有人在施工,一問才曉得,那棟看著不到六層的小型辦公樓居然蓋了五年都沒有完工。這種規模的建築就算內部全豪華裝修,從開始挖坑到裝修交鑰匙,給國內工人一年左右怎麼也都做完了,南方地區七八個月也是能搶出來的。

當地氣候這麼好,完全沒有什麼冬季施工煩惱,怎麼能一棟小樓蓋五年?不過當地工人效率就是這樣,全用當地人蓋樓就不能著急。

建設要快的關鍵點在於用工,那麼好和省,當地是怎樣的標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