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若妍現在記得的書中情節,以女主李一琪的經歷為主,回憶了一下忽然想到了一個地方:“系統,你幫我查一下津市有沒有什麼賣樓買地的。”

林若妍想起的事情是書中描寫,女主李一琪去津市見合作廠家,見識到了津市的變化。

李一琪創業是醫療器械這一塊,一開始推銷自家產品,都是親歷親為自己出馬,比起其他創業夥伴,她還是能言會道的。

到了津市才發現,津市的城市面貌極大改善,津河、和平路、鼓樓、天塔等城市地標依次改造完畢,街上也再也看不到黃大發,經濟跨上了新的臺階。

同時房價也略有攀升,兩千到四千每平米不等,五十萬起步就可以買套位置不錯的新建小別墅。

原書藉著李一琪的眼睛,看著報紙上那些熱銷的房子廣告,十年二十年後那些地方的房子價格依然堅挺,現在卻便宜得要命彷彿白送一樣,梅江、新華園、城市花園專案……保值增值槓槓的。

十年後李一琪再去津市,特別後悔當時沒有聽朋友的勸,沒能買一套梅江的別墅。畢竟京市的別墅還是貴,她十年後才能夠到檔次好的。而同樣環境區位,津市當年頂級的大別墅不到一百萬就能買一套,比京市門檻低多了。

十年後津市和京市,高鐵半小時就到,很多人住在生活成本低的津市,來京市打工賺高工資,比住在京市旮旯地方通勤還方便。

所以,既然八月在京市買不起好地,那不如去津市買一塊地?想辦法拖延開發節奏,放一段時間,或許能找到接盤俠,將地直接賣了。

敗家系統很快查詢到了一些資訊:【宿主,地有便宜的,房子那更是比京市便宜多了,您要買哪種?】

書中的今年,第十屆運動會開幕式在津市舉行,六百年曆史的估衣街重新整修工程竣工,麥德龍紅橋商場開業……迎來了新世紀的第一個爆發,市GDP比上年增百分之十二點五,增速連續第二年位於全國各省、市、自治區首位。可謂是朝氣蓬勃,津市誓言要趕超滬市。

明年也就是2003年,是津市房價的分水嶺。在那場疫情之前,商品房均價保持在2000元左右,誰家住著4000元一平的房,那就是土豪了。而之後,津市的房價如離弦之箭,一路飆升。每平方米均價至少上漲1000元。

林若妍盤算了一下就有點動心,要不然還是不買地了,買地還要弄個專案公司,一堆人忙活。她這不就是趕著花三千萬麼?當是個人投資,買些成品的房子,看房價漲了就脫手賣了。

她不會去津市定居,就不會捨不得賣,純粹是當作投資工具了。股市在這本書裡沒人提,她不敢隨便買股票,那就把房子當股票買,低買高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