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街附近,但並不屬於金融街規劃的地界,也沒有特別顯眼的位置條件。

樓臨街卻不是主街,周圍也沒有古色古香四合院。道路拓寬過,附近是七八十年代建設的多層住宅。

那地塊本來是某國家單位一棟四層簡易辦公樓。建國初期,拆除了這裡的一些雜亂建築物,平整場地後用了不到兩個月蓋出來的。那時候蓋簡易樓,就是普通磚頭砌築放上預製板,用料粗糙,施工時間也短,建成後五十年,牆體開裂成了危樓。

畢竟是核心城區核心地段,這塊地經過了內部的一系列運作,最終變成了另一家企業的總部辦公樓選址。可惜那家企業經營不善,錢不夠用七拼八湊借貸很多,咬牙拆了危樓開工蓋新樓,用了兩年才結構封頂,企業也不堪債務壓力破產重組了。

附近雖然都是商業大樓,也有居住氛圍,不過這塊地佔地面積不足一千平米,正南正西都是已經建成的大廈,日照遮擋嚴重,地的東側北側還是住宅,樓只能蓋現在這麼高,再高就會擋住住宅的採光。用地性質是商業辦公,想改住宅沒戲。

現在地塊上這棟樓是剛建造出來的才兩千多平米,推平了重新建肯定不合適,各種報批報建手續都完成了,也不好輕易改。可是樓體並沒有將地塊佔滿,是完全按照老式那種辦公樓來的,L型佈局有院子,留了十幾個地面車位以及花圃。

這棟樓有地下室,卻因為基地面積小,地下室也不大。汽車停下去需要大坡道,那就能佔地下室一多半面積還侵佔地面上的空間,總之停不了幾輛,索性就沒有考慮汽車停車位的出入。地下究竟幹什麼,內容也不確定。

按道理買入方接手這個專案後,安裝門窗稍微裝修一下,自己當辦公樓還是很合適的。再不然就著這個殼子,弄個小型商場,或者是小酒店,在目前這個地段應該不愁客源。

賣家當然怎麼看怎麼覺得自己的東西好,哪裡知道買家很挑剔。

這麼小的面積,又不挨著X單那片,做什麼商業?社群菜市場還是小商品批發?這裡離公交站點比較遠,不像二環外幾處小商品市場那麼知名,做商場沒規模也不合適。稍微高階的店面都湊到X單的那幾棟大商廈了,不選這裡。

做小酒店呢,現有的結構沒考慮那麼多上下水預留,格局也更像辦公,收購後改造費用又要一大筆投入。

真正做辦公,兩千多平米的建築面積,高不成低不就。小企業拿不出那麼多錢搞總部,和別家拼湊進來那還不如附近去租新建的現代化寫字樓。有實力的大企業,這面積有點小,裝不下來。

於是買家觀望的更多一些,再看看價格,肯定比淨地貴,這地段擺在那裡呢,上面又已經蓋好了結構封頂的大樓,連地帶樓帶著各種已有的報批報建手續拍賣,底價已經三千多萬了。便宜一些或許有人會考慮,這麼貴,就又嚇走一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