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寰宇所在的諮詢公司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在給當地管理者制定任務書的時候提出了兩種模式。

第一種是把當地人的需求分別拆列成若干專案任務,招標的時候可分可合,這樣各方面有技術優勢的企業都能進來,也能各展所長。比如適合開礦的就只經營礦產,適合修橋鋪路的就只做大基建這一塊。不過這種做法的弊端是需要當地有更高層面統籌全域性的人,他們要有強大的管理能力,能用法律或者其他手段把這些企業都管住了,不互相妨礙。

第二種是找到一家可以信任的大的企業一攬子把所有事都承接了,由這個大企業再找分包企業。不過為了控制分包的質量,當地管理者有權利過問,稽核,隨時檢查,並提出替換等等。這樣對當地管理者的要求降低,對大企業的綜合能力大幅提升,而且大企業的一攬子方案也一定要能明顯對當地經濟可持續發展有益才行。

總之,那家歐洲諮詢公司的立場還算比較正,是真的幫助當地管理者出謀劃策。

張寰宇跟這個專案已經兩個多月,把這兩種模式都琢磨透了,並且也比較瞭解當地的管理水平,光是靠上層官員有眼光有學識不行,當地其他基層人員的素質水平堪憂,就很可能好心辦壞事。最終若干大企業進來後,互相爭搶資源,一個專案協調好幾個月都未必達成共識,那麼整體專案的進度就會被拖垮。

當地傳統本來就不是那麼講效率的,人為管理因素拉垮下來,更是不可控的。拖越久,成本越高,專案也越容易爛尾。

張寰宇後續給林若妍發訊息,說根據目前當地政府反饋,是希望能夠選擇第二種模式,他們出礦山,之後見到的成果是圍繞礦山的一座新城鎮,裡面還要包括相關產業運營。將來也要有轉型和產業提升的方案,幫助當地不止開採礦山的資源,還要培養起後續一系列的升級產業已經技術工人。

這越說越像是產業新城的格局了。只不過國內產業新城都是科技類的產業為主,非洲這個國家還是圍繞礦山和冶金方面的一系列產業。

這種題材在國內並不罕見。當年我國大力發展西部,許多重工業都往西部往內陸轉移,圍繞著一些礦產資源地,就地建廠造城,相關的居住、教育和服務業就都一併造好了。

那時候叫某一個編號的大廠,並不只是工廠廠房那麼簡單,往往是山溝裡的一座城。廠裡有居住區、從幼兒園開始到職業教育完成的各類學校,若干禮堂影院,各種商場百貨。自己耕種收穫,做輕工業和農副業自給自足。廠裡工人以及家屬可以一輩子都在廠子裡生活,不去山外邊。

這樣的模式其實挺適合非洲的。當地交通很不方便,大量人口分佈在沿海的港口城市,內陸地區不是環境惡劣,就是荒無人煙的原始叢林。那裡面偶爾有一些原始部落出沒也是完全無法溝通交流的。

所以在那樣的地方搞礦山開發,配套設施一定都要齊備,各種產業都引入進來,儘量自給自足,造一座新城鎮更容易讓人口紮下根來,可持續發展下去。

按照這樣的思路,林氏地產這邊準備了相關的材料,磐石那邊主要是採礦和冶金方面各種產業的引入論述。再加上張寰宇那邊提供的一些當地人關注的重點問題為依託,非洲專案的前期籌備工作有條不紊地展開了。

不過非洲當地的效率比較低,初步估計這專案正式發出標書也要等到04年五六月份,林若妍倒也不急了。

她帶著兒子在獅城玩了兩週,趕在春節前返回了國內。

春節對於國人而言是特殊的節日,有親戚的大多會聚在一起,感受節日團聚的氛圍。林如許這一年也經常不在京市,緊趕慢趕在春節前忙完所有工作,來到四合院這邊陪著妹妹和外甥一起過春節。

嫂子杜芃芃沒有來,說是等春節過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