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神秘的日記本 (第2/3頁)
背後有人替你負重前行的句子 青衣侯 加書籤 章節報錯
隨即,我們又開啟了那十一口大木頭箱子。相對於貨架上的玉器,箱子裡的玉器明顯上了一個檔次,大多數是唐代以後,明代以前的遺物。可惜得很,這裡面也沒有發現《還魂寶卷》。
這個時候,已經到了凌晨兩點左右,我們還剩下三百餘件裝在小盒子裡的玉器沒有檢驗。我們心中都十分清楚,在小盒子裡的玉器才是這間寶庫的精華,裡面的每一件東西,都是價值連城的寶物。
當我帶著好奇和激動的心情,開啟那一個個製作精美的盒子的時候,我不由得被裡面的東西震撼了。
在每一個小盒子中,除了裝有一件精美的玉器之外,還有一張小紙條,簡略地說明了玉器的名稱和來源。“邯鄲,趙惠文王墓,玉帶扣。”“長沙,漢長沙王墓,四足方尊。”“洛陽,唐馬彥將軍幕,鏤雕九龍盤。”一件又一件令人歎為觀止的寶貝一一展現在我面前。
直到今天我才知道,陳飛的財產遠遠超過我原先的估計,豈止是幾個億能夠衡量得了的。
當我把手伸向一個扁形的盒子的時候,感覺入手很輕。我的第一個反應是,這是一個空盒子。因為根據盒子的大小來判斷,裡面如果裝的是一件玉器的話,重量應該不低於五百克。可是這個盒子卻僅有兩百多克,僅相當於同體積的盒子的重量。
然而,當我開啟盒蓋的時候,我的呼吸幾乎要停止了。因為我看到裡面是一本薄薄的小冊子,在小冊子的封面上寫著四個毛筆字《德林手札》。
找到了,我終於找到了陳飛的爺爺陳德林的盜墓筆記。我懷著激動的心情把這本《德林手札》捧了出來。這是一本大約百十來頁的小冊子,紙張已經泛黃,邊緣的地方破損嚴重。
我粗略看了一下,這個小冊子並不是什麼盜墓筆記,而是陳德林的隨筆。
在小冊子的第一頁上面寫道:“民國某年某月某日,晴。日寇南下甚速,城外已聞槍炮之聲,正午,敵機突至,老宅頃刻間化為一片廢墟……思之再三,決定即日赴南京避難。倉促之間,祖上遺寶不能攜帶,埋於地窖之中。原祖先保佑,寶物切不可落入倭寇之手。”
我又翻開另外一頁,只見時間已經和第一頁相隔了幾個月之久:“賊寇屠城百日,京都已成人間地獄,餘藏匿於安全區中得脫,每日看賊寇*擄掠,常義憤填膺,欲舉刀相向,然思及先父重託,祖上寶物仍未尋獲,只得強自忍耐。”
再往後看,陳德林記述的大多數是在戰亂年代顛沛流離的生活感言。從記錄上可以看出來,當年陳德林只是一個十幾歲的孩子,他為了逃避戰爭,幾乎轉變了大半個中國,一直到一九四八年才輾轉回到B市,在老宅的基礎上建起了今天這棟小樓。陳德林的記錄時斷時續,有的時候幾個月寫一篇,有的時候幾年才寫一篇。
在陳德林的記錄中,曾經不止一次提到過他的父親陳敬齋讓他尋找一件寶物,可是他找遍了大江南北也沒能找到。陳德林甚至還在記錄中表示,如果能夠找回那件寶物,他寧願用自己收藏的數千件玉器去交換。我猜測,這件寶物很可能就是被馬賽賽偷走的靈魂掛件。
陳德林於一九五二年結婚,次年喜得貴子,又過了三年,第二個兒子也將生了。在一九八三年的一篇日記中,陳德林記錄道:“長子建國不孝,貪杯,嗜賭,常竊家中寶物變賣,餘震怒,趕出家門。”這個長子建國,應該是陳鵬的父親。由此可以推斷,陳飛是陳德林的二兒子生的,並非長子長孫。
我一直拿著小冊子看,引起了竇鯤的注意,他走過來說道:“找到《還魂寶卷》了?”
“不是,是陳飛的爺爺寫的幾篇日記。我想,也許能夠從中找出一些關於靈魂掛件的線索來。”
我舉起《德林手札》在竇鯤面前晃了晃,然後收回來準備將繼續看。湊巧的很,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