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東門之後

襄陽陷落,訊息傳至江南,舉國震動。江陵、鄂州、揚州等地將領紛紛上書朝廷,請求整軍備戰,以禦敵南下。而就在襄陽東門失守後三日,一支小隊悄然穿過敵軍封鎖線,從水路南下,最終抵達江陵城外。這支隊伍僅剩五人——他們是突圍而出的白耳兵殘部,帶著趙信的最後一道口令:

“若我不能歸,汝等便代我前行,白耳之魂不可斷。”

他們中有一人,名叫李昭,是趙信最信任的副將。他帶回的不只是趙信的遺物,還有那面染血的“白耳”戰旗。

二、江陵重聚

江陵主將文天祥親自接見了白耳殘部,並設靈堂祭奠趙信。他在趙信靈前長跪不起,口中喃喃:

“有將如此,何愁敵不破?可嘆大宋,竟無援兵!”

隨後,文天祥召集諸將議事,決定在江陵重建防禦體系,並以白耳兵為藍本,組建“忠義營”,吸納各地潰散士卒,重整士氣。李昭被任命為忠義營統領,負責訓練新兵。他將白耳兵的戰術、紀律與信仰一一傳授給新人,使這支部隊迅速崛起。

三、白耳精神的傳承

“白耳兵”雖已不再完整,但其精神卻在忠義營中得以延續。李昭每日操練士卒時,必先高呼口號:

“白耳未亡,忠義猶存!”

士兵們齊聲回應,聲震天地。不僅如此,他還整理趙信留下的作戰筆記,編成《白耳兵法》,成為日後江南抗元軍的重要軍事教材。而在民間,關於趙信死守東門的故事也被廣泛流傳,甚至有人將其事蹟編入話本與戲文之中。

四、敵軍南下

蒙古軍攻佔襄陽後,鐵騎直指長江以南。江陵首當其衝,成為南宋抵禦敵軍南下的第一道屏障。李昭親率忠義營,協助文天祥佈防。他採取白耳兵慣用的“夜襲+伏擊”戰術,在長江北岸設伏,成功焚燬敵軍兩支運糧船隊。此舉極大延緩了敵軍推進速度,也為江南爭取了寶貴的備戰時間。然而,戰局依舊艱難。面對蒙古大軍壓境,江陵危如累卵。

五、最後一戰 · 忠義赴死

敵軍主力壓進江陵,城內人心惶惶。文天祥決意死守,命李昭率忠義營死守西門。戰前夜,李昭站在城頭,望著遠方的星空。他彷彿聽見趙信的聲音,在風中低語:

“白耳所至,賊寇膽寒;白耳未退,江陵不陷。”

次日清晨,敵軍發動總攻。李昭親率百人出城迎敵,展開激烈巷戰。忠義營雖英勇奮戰,但終因兵力懸殊,節節敗退。李昭身受重傷,仍力戰不退。臨死前,他手持趙信遺留的短刀,怒目敵軍主帥,低聲說道:

“白耳未亡……”

言罷,力竭而亡。

江南再燃 · 白耳後裔

一、殘火未熄

江陵失守的訊息傳來,臨安震動。朝廷上下惶恐不安,百官無策,唯有文天祥等人仍堅持主戰。而在江西吉州,有一名青年,聽聞江陵忠義營死戰不退的訊息後,雙目含淚,久久不語。他名叫陳烈,是當年蜀漢白耳兵統領陳到的後人。雖已歷經數百年,但家族之中仍保留著一段祖訓:

“若世道傾覆,吾族當有白耳之志。”

他自幼習武,精通兵法,尤其熟讀《白耳兵法》,對趙信與李昭的事蹟極為敬仰。如今,南宋危急存亡之秋,他決定不再隱忍。他召集鄉中壯士,成立“白耳後軍”,立誓繼承趙信遺志,抗擊元軍。

二、白耳後軍起

陳烈所率“白耳後軍”,雖非真正的白耳兵,但他們以白耳兵為榜樣,嚴明紀律,刻苦訓練,迅速成長為一支勁旅。他們在贛南一帶遊擊作戰,多次伏擊元軍運糧隊,焚燬敵軍據點,聲勢漸起。訊息傳至臨安,文天祥大喜:

“趙信雖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