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周官》有云:"司空掌百工之事,辨其苦良,計其功庸。" 然自吳越分治,工部漸成貪墨淵藪,物料折耗、工食剋扣之弊積重難返。謝淵既辭清貴之職,踏入這醃臢所在,所見所聞無不是對心志的淬鍊。屈原《九章》言 "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正合此際 —— 當少年清吏面對滿室陳痾,是隨波逐流,還是破壁而歌?且看他如何在泥淖之中,踏出第一條清正之路。
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
永熙二年季夏,日輪高懸,吳都街巷蒸騰著柏油氣息。謝淵身著七品青衫,腰懸新鑄的工部銅牌,隨主簿穿過儀門。朱漆剝落的門楣上,"司空署" 三字已被風雨侵蝕得模糊難辨,唯有兩側 "經邦論治飭材辨用 " 的楹聯,還勉強維持著官署的體面。
"謝大人請。" 主簿陳昇弓著背,語氣裡帶著三分不屑、七分憐憫,"西廂房雖偏,卻清靜,最宜觀政。" 長廊兩側,吏員們或靠在廊柱上打盹,或聚在陰影裡竊語,見謝淵走過,議論聲如蚊蠅般傳來:"就是那個放著翰林不做的愣頭青?聽說他爹當年在鹽運司也吃過虧,怎麼沒學乖?"
廂房推門而入,黴味混著桐油氣息撲面而來。三尺寬的木案上,積塵足有半寸,十數捆竹簡歪歪斜斜堆著,封皮上 "永樂十三年磚料賬宣德五年工食簿 " 等字樣已漫漶不清。謝淵卻眼睛一亮 —— 這些被同僚視為累贅的陳年舊賬,恰是開啟工部黑箱的鑰匙。
他挽起袖口,先用溼布擦淨案頭,才小心翼翼翻開第一卷。泛黃的竹簡上,"揚州府解送城磚二十萬塊,實收十五萬" 的記載觸目驚心,批註欄裡墨跡新鮮:"水陸折耗,例得扣除"。謝淵指尖劃過竹簡,想起父親曾說:"凡折耗逾三成者,必是中飽私囊。" 再翻數頁,工食銀髮放記錄更顯蹊蹺:"瓦作李三,月領米三鬥,實得一斗五升",同一姓名下,畫著不同筆跡的領籤。
窗外傳來急促的腳步聲,謝淵抬頭,見一名皂隸抱著新收的文牘走過,腰間銀魚牌在陽光下泛著冷光 —— 正是太府寺的標記。他忽然想起昨夜父親展開的漕運圖,那些標著 "王記米行" 的商號,與工部指定的供應商名錄完全吻合。
"大人可要用茶?" 雜役老周佝僂著背進來,陶碗裡的茶湯浮著幾片枯葉。謝淵剛要開口,老周突然壓低聲音:"若查工食賬,可去後巷找老石匠劉三,他兒子上月剛被工頭打斷腿。" 話未說完,門外傳來咳嗽聲,老周慌忙退下,袖口拂過案頭,竟將一本《物料則例》推到了案角。
申時三刻,謝淵藉故出衙,循著老周的指引來到後巷。青石板路上,幾個匠人圍著破缸喝稀粥,見他到來,頓時噤若寒蟬。唯有柱著柺杖的劉三紅了眼眶:"大人可看見賬冊上的 ' 折耗 '?說是磚料摔碎、米糧發黴,實則都進了太府寺那幫人的糧倉!" 他捲起褲腿,露出潰爛的傷口,"我兒不過問了句 ' 為何米里摻沙子 ',就被打得爬不起來......"
暮色四合時,謝淵回到廂房,案頭不知何時多了封匿名信。展開泛黃的宣紙,蠅頭小楷寫著:"西華門地磚,採購價三百錢,實值五十錢,差價悉入太府寺右曹郎中腰包。" 落款處畫著半枝寒梅 —— 正是父親當年彈劾貪腐時慣用的暗號。
更鼓初響,謝淵藉著月光研讀《工部則例》,忽見 "工食銀髮放必由郎中、主簿、監事三方會籤" 的條文。他翻開今日收到的當月工食簿,卻發現所有簽押處只有主簿陳昇的印記,監事一欄空白。"好個 ' 例得扣除 '!" 他拍案而起,墨汁飛濺在竹簡上,竟與賬冊裡的塗改痕跡一般無二。
是夜,謝府書房,謝承宗對著兒子帶回的工食簿閉目長嘆:"這陳昇,正是當年陷害我的主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