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都御史謝淵奏南北異動關聯請徹查折
德佑二十九年九月初十 八百里加急
破題
北元南越連兵,萬里邊塵同日起;軍情疑似勾結,九重宸極宜早防。臣總領風紀,匯核邊報,敢舉疑情,恭請聖裁徹查。
承題
伏以都察院為天子耳目,察百僚之奸,辨邊庭之詐,乃國之紀綱。自神武皇帝立制以來,凡邊庭異動,必核其源、察其聯,未嘗輕忽。蓋北疆當蒙古之衝,南疆扼百越之險,南北萬里,本不相及,今北元八月初三擾大同,南越八月十八增諒山,相隔半月而勢若呼應,此非偶然,恐有深謀,臣反覆研核,愈覺心驚。
起講
臣聞 “謀國之道,必審敵之虛實,察敵之關聯”。近月來,北境五鎮、南疆二省邊報紛至,臣伏案三日夜,匯核十封急奏、二十七份塘報,見其異動有三可疑:北元太師也先於漠南筑壘囤糧,南越輔國將軍陳日熞於諒山築堡架炮,其築壘之制、屯糧之數,驚人相似;北元誘河西番部鎖南卓瑪,南越誘廣西儂氏土司,皆以 “分地之利” 相誘,遊說之辭如出一轍;更據兩廣總督盧景密報,南越使者持有北元 “狼旗” 信物 —— 此旗乃北元皇室親授,非心腹不得持,足證二寇暗通款曲。
入手
臣忝任左都御史,掌監察之職,每覽邊報,未嘗不寒心。大同總兵周毅奏 “北元十萬騎聚長城外”,廣西副總兵林策報 “南越三萬兵屯諒山關”,北元兵起於秋高馬肥,南越兵增於南疆雨歇,皆選最佳用兵之時,算計之精,非各自為謀所能致。臣調閱近十年邊志,北元南越異動多在單季,從未南北同時發難,今秋異象,實乃罕見。案頭堆積的北疆輿圖與南疆輿圖並置,北元屯兵點與南越築壘處,恰成 “北擾南窺” 之勢,若不早查,恐墮其牽制之術。
起股
臣細究邊報,其可疑者有三:一曰時機之巧。北元八月初三始擾大同,南越八月十八繼增諒山,間隔半月,恰符 “聲東擊西” 之策 —— 北疆急則調京營赴北,南疆虛則南越可乘;二曰信物之證。兩廣總督盧景遣諜者入南越,見其國相府藏北元 “狼旗”,旗上繡北斗七星,乃北元順帝舊物,非和親、結盟不得互贈,今出現在南越,其勾結昭然;三曰動作之同。北元築壘十二座,南越築壘七座,皆高兩丈、週三裡,壕溝深丈餘,內建滾木火藥,其營制、器械之規,絕非異域各自能創,必有關聯。
中股
臣以為,今當務之急,在徹查關聯、固我根本,謹請三事:一請陛下敕兵部即刻核查北境五鎮、南疆二省軍備實數 —— 查大同神樞營援兵是否到位,廣西火銃火器是否補足,比對賬冊與實存,防 “虛報充數” 誤事;二請陛下敕戶部詳核邊軍糧草 —— 核大同現存糧是否如周毅所奏 “不足一月”,龍州倉廩是否如林策所言 “萬石將盡”,嚴查轉運損耗之由,防 “中飽私囊” 誤軍;三請陛下遣御史巡邊查實 —— 遣監察御史二人,一員赴北疆大同、宣府,一員赴南疆憑祥、龍州,親歷敵營外圍,核兵力之數、築壘之實,附繪圖回報,防 “邊將誇大” 或 “隱瞞不報”。臣已輯《南北異動歷年對比冊》一卷,錄近十年二寇異動時間、兵力、結果,附於折後,供陛下參考。
後股
昔漢之匈奴、南越,嘗聯兵擾邊,終致武帝興師千里;唐之突厥、吐蕃,亦曾南北呼應,遂有太宗親征之勞。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若北元南越果真勾結,則我朝將陷 “北拒南防” 之困,京營分兵則力弱,不分則顧此失彼。今邊軍已報 “糧械不足”,若再因情報不明而誤判,輕則堡寨失守,重則邊庭糜爛。臣見北元 “狼旗” 信物圖繪,筆跡驗為北元丞相阿魯臺親書,南越使者入境路線與北元諜者出境路線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