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史記?太史公自序》雲:"網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 謝淵的指尖在暗格銅鎖上停留三息,那是父親當年教他的開鎖節奏。當半幅殘圖映入眼簾,焦黑的紙邊蹭髒他的袖口,卻讓二十年前詔獄的火光在腦海中重現 —— 這不是普通的舊物,是父親用性命封存的證據,是泰昌朝清流黨最後的暗語。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永熙三年四月十一,巳時初刻。工部典籍室的西北角磚縫裡,銅鑰匙轉動的 "咔嗒" 聲格外清晰。謝淵屏住呼吸抽出暗格中的油紙包,三層宣紙裹著的殘圖邊緣焦黑,顯是從火場中搶救而出。硃砂繪就的 "蕭氏官窯越州港 "之間,一道粗線徑直相連,旁註" 磚紋即兵符 " 五字,筆鋒收筆處帶著力透紙背的顫痕 —— 那是父親在獄中用斷筆所書。

殘圖左下角的火漆印已斑駁,謝淵卻認出寒梅紋的輪廓 —— 與他貼身佩戴的玉佩底部暗紋分毫不差。圖上 "磚紋" 二字旁,用密蠟寫的小字在陽光折射下顯形:"元興十七年冬,西華門磚模砂眼七處,與越州弩箭模具氣孔一致。" 他的指尖撫過 "砂眼" 二字,彷彿觸到父親當年在磚窯被燙出的疤痕。

《吳越兵器譜》的黃綾封面帶著揚州水路的潮氣,周勉老臣連夜快馬加鞭送來的扉頁上,還粘著未乾的泥點。謝淵翻至 "穿雲弩" 圖譜頁,模具剖面圖上的七處氣孔讓他胸口發緊 —— 與殘圖中父親標註的砂眼位置完全吻合。兵器譜註釋 "唯蕭氏官窯土色符合" 的小字,像根細針扎進他的掌心,當年父親正是因追查土色異常,才招致殺身之禍。

"大人,匠人們聽說您要磚紋,都爭著拓印。" 書童福生遞上的綿紙拓片還帶著體溫,"蕭" 字磚底部的七道砂痕呈北斗狀分佈,每道痕的深淺都與父親殘圖上的標註對應。謝淵將拓片覆在殘圖磚模處,砂痕與弩箭模具承力點的重合,讓他眼前浮現出父親在天牢的血書:"磚窯每燒一塊磚,就是給越人鑄一支箭。"

未時三刻,致仕工部尚書陳垣的書房裡,檀香混著黴味撲面而來。老人的手在殘圖邊緣輕輕摩挲,渾濁的眼睛突然泛起淚光:"你父親當年查海塘案,曾拿半塊磚來問我 —— 磚底砂眼分佈像極了弩箭模具。" 他從樟木箱底取出舊磚,磚面 "蕭" 字缺了右上角,正是元興二十年護城河磚的特徵,"那時他說,蕭氏官窯的磚紋裡藏著刀兵,誰想話音未落......" 老人的聲音突然哽咽,佈滿老繭的手指撫過磚底砂眼,彷彿在撫摸老友的傷痕。

片尾

酉時初刻,值房案頭的三盞油燈將謝淵的影子投在牆上,恍若父親當年在漕運圖前的剪影。他將殘圖、拓片、兵器譜並列,七處砂眼連成的直線直指地圖上的蕭氏官窯,終於明白典籍室賬冊裡所有 "七" 的尾數,原是模具與弩箭的兌換密碼。太府寺每報七塊磚的折耗,就是向越州輸送一套模具,換來一箱弩箭。

周勉老臣的密信送來時,謝淵正在比對《官窯物料單》。"年貢磚料十萬塊,實造模具一萬套" 的記載,與兵器譜 "每套模具造十支弩箭" 的說明嚴絲合縫。他忽然想起父親曾說 "數字會說謊,磚不會",此刻這些冰冷的數字,終於在舊磚與拓片的佐證下,變成了匠人血淚的計量器。

"大人,玄夜衛在蕭氏官窯扣下越商!" 福生的通報讓謝淵手中的狼毫斷裂。密約上的蟠龍印刺痛他的眼睛 —— 那是襄王的信物,而條款裡 "北斗紋磚模抵銀百兩" 的字句,正與父親殘圖上的北斗狀砂痕呼應。他忽然明白,二十年前父親的查案為何突然終止:當磚紋成為通敵的兵符,當藩王成為貪腐的保護傘,真相便被埋進了磚窯的火海。

掌燈時分,謝淵獨自坐在值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