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救治,對殉職者家屬給予撫卹。如此,方能使漕丁安心服役,保證漕運之人力。

臣以為,漕運革新,關乎國計民生。陛下若能採納臣言,整治漕運之弊,興利除害,則民心可安,國本可固,我朝必將繁榮昌盛,永享太平。

此言一出,殿內頓時一片寂靜。太師王崇年皺了皺眉頭,漕運之事,他暗中收受了不少好處,自然不願有人提及。而永熙帝蕭睿卻微微前傾身體,饒有興趣地看著謝淵:“卿且細細道來。”

謝淵抱拳行禮,開始侃侃而談。他先是詳細闡述了漕運在吳國經濟、民生中的重要地位,引經據典,從伍子胥時期的漕運雛形,說到當下的繁榮與隱患。緊接著,他話鋒一轉:“然而,如今漕運看似繁華,實則暗流湧動。漕米損耗驚人,近三年間,據臣統計 ——” 他深吸一口氣,開始背誦具體資料,“永熙元年,揚州漕米損耗率達六成,其中江都縣損耗兩萬三千石,高郵縣……” 他精確到各縣比例,資料詳實,邏輯清晰,滿朝文武無不為之譁然。

工部尚書李謙額頭冒出冷汗,這些資料,無疑是在打他的臉。他強作鎮定,咳嗽一聲:“陛下,此子信口開河,漕米損耗乃常有之事,豈能如此誇大?”

謝淵目光如電,直視李謙:“尚書大人,若損耗乃正常,敢問為何損耗之米,從未出現在救濟百姓的賬冊之上?又為何漕船抵達之地,商賈糧倉卻日益充盈?” 這一連串質問,如連珠炮般,讓李謙一時語塞,臉色漲得通紅。

永熙帝蕭睿眼中閃過一絲讚賞,示意謝淵繼續。謝淵便開始闡述自己的革新之策:“臣以為,當設立漕運監察司,獨立於各部之外,直屬陛下。選派清正廉潔之官,定期巡查漕運各環節;同時,改革漕米計量之法,統一標準,杜絕奸商與漕吏勾結篡改資料;再者,開通民間舉報渠道,凡舉報屬實者,予以重賞……”

他的每一條建議,都切中要害,且具有極強的可操作性。殿內的一些正直官員紛紛點頭稱讚,而那些與漕運貪腐有染的大臣,則面色陰沉,心中暗暗咒罵。

待謝淵說完,永熙帝蕭睿撫掌大笑:“好!好!卿之策論,如利刃破繭,直擊要害。有此等人才,乃我吳國之幸!” 當即下旨,欽點謝淵為二甲頭名進士。

稍歇後,金鑾殿上,燭火搖曳。內侍朗聲念道: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朕承天景命,臨御萬邦,夙夜匪懈,唯以簡拔賢才、經邦濟世、澤被生民為念。今值春闈大比,群彥畢集,朕詳覽貢士策論,冀得匡時之器。

其間,江南舉子謝淵所呈《漕運利弊策》,剖析精詳,建言切要。其論漕運之利,明言轉輸東南財賦以實國庫,此乃邦本之基;闡發商貨流通以興市肆,此乃經濟之要;論及糧運安民以固國本,此乃社稷之重,可謂洞見樞機。至若陳說弊端,直指漕官貪墨蠹政、運河淤塞阻運、漕丁困於苛役三端,皆切中時弊,剴切有力。

其革新之策尤為可嘉:首議整飭漕運吏治,設專司糾察,嚴貪墨之刑,以清本源;次言疏浚會通河、潞河諸段,定歲修之制,以暢漕道;再請酌增漕丁廩給,免其雜徭,以固人力。三策環環相扣,既謀當下漕運暢通,復慮百年國計民生,深合治體。

朕披覽再三,深為嘉許。該舉子才識卓異,足堪大任,實乃國家祥瑞。茲依殿試名次,欽定謝淵為二甲第一名進士。著即參加朝考,授翰林院編修(注:明清二甲進士需經朝考選拔庶吉士或授編修、檢討等職,“編修” 為二甲進士常見翰林官職)。翰林院為儲相之地,望爾恪守臣節,精研治道,以經緯之才佐理天下,上副朕求賢若渴之意,下副生民仰望之誠。爾其懋哉,毋負殊恩!欽此。

謝淵的身影被拉得很長,恰似初升的朝陽,充滿希望與力量。然而,他沒有注意到,在角落裡,太師王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