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大明會典?工部卷》載:"凡物料採購,必核市場價目,造冊存案,違者杖八十。" 謝淵循磚價而查貪腐,非為錙銖必較,實因三尺價目冊中,藏著萬千匠人血汗、邊軍甲冑、藩王刀兵。當泰和號的八十文磚價撞上工部的二百四十文賬冊,當例銀憑證的密蠟文字顯形,二十載官商勾連的暗線,正從磚縫裡滲出絲絲血痕。
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
永熙三年四月廿一,辰時初刻。京城西市的青石板路上,謝淵身著青衫,袖中藏著元興朝《物料基準價》抄本。"泰和號" 磚鋪的門臉半開,掌櫃王富海正在擦拭鎏金招牌,見謝淵袖中露出的工部腰牌,指尖驟然收緊。
"掌燈時分剛進的西華門同款地磚," 王富海堆起笑,"每塊八十文,童叟無欺。" 他遞過的磚樣上,"蕭氏官窯" 的火印清晰,底部七道砂眼呈北斗狀分佈 —— 與昨日老瓦作陳六所贈地磚分毫不差。
謝淵的指尖在磚面停頓:"為何工部賬冊記為二百四十文?" 他翻開抄本,元興十七年的基準價明載 "一等城磚每塊八十文,折耗銀不得過一成","王掌櫃這磚,可是從蕭氏官窯直運?"
王富海的笑容凝固,袖中滑落的銀錠 "噹啷" 落地:"大人說笑了,小本生意......" 話未說完,一張灑金箋從袖中飄出,背面 "越商三月抵港" 的字樣在陽光下若隱若現,邊角火漆印正是太府寺右曹標記。
巳時三刻,謝淵將灑金箋浸於水盆,密蠟書寫的字跡逐漸顯形:"丙辰月望,越州商船二十艘,載磚模三百套,由蕭氏官窯轉運。" 他的目光落在 "磚模" 二字上,想起《吳越兵器譜》中 "穿雲弩模具需蕭氏官窯陶土" 的記載,心中一凜。
"大人," 書童福生捧著一摞賬冊進門,"這是近三年西華門地磚採購單,每次簽收人都是太府寺典吏張順。" 謝淵翻開泛黃的頁冊,發現每逢 "越商抵港" 月份,磚價必漲三倍,且 "折耗銀" 後都跟著 "右曹核准" 的硃批。
未時初刻,陳六老人的兒子冒雨叩門,遞上父親臨終前藏的竹籌:"爹說磚價三倍的銀,都用來買越州的弩機了......" 竹籌刻著 "丙巳位磚窯",正是蕭氏官窯的方位,與密蠟信中的轉運點完全吻合。
申時三刻,謝淵攜磚樣與密蠟信拜訪致仕的工部員外郎劉通。老人撫摸磚底砂眼,老淚縱橫:"元興十七年,泰昌帝派謝侍御查海塘案,就是發現磚價浮冒與弩箭模具相關......" 他從樟木箱底取出半幅輿圖,蕭氏官窯與越州港的連線上,標著三十六個暗點 —— 正是被滅口的匠人戶數。
"太府寺的 ' 例銀 '," 劉通指著密蠟信,"實則是給越商的兵器款。每塊磚多收的一百六十文,三十文給工頭封口,五十文入太府寺右曹,八十文購弩機部件......" 老人忽然劇烈咳嗽,手帕上的血漬染紅了輿圖上的 "北斗紋" 標記。
酉時初刻,玄夜衛的加急密報送至:"越州港查獲密信,提及 ' 磚價浮冒銀作軍費,襄王私軍已備弩箭三千 '。" 謝淵望著密報上的硃砂批註,想起李邦彥宴客時的越州香,終於明白磚價背後,是用匠人血汗鑄成的殺器。
片尾
戌時初刻,謝淵在值房將磚價單、密蠟信、輿圖並置,發現三者形成的三角,正是父親殘圖上未竟的 "通敵鐵三角"。磚底的北斗砂眼,對應輿圖上的私兵駐地;密蠟信的轉運日期,吻合賬冊的漲價月份 —— 所有線索,都指向太府寺右曹與襄王封地的錢莊。
周勉的馬車停在工部後巷。老人遞過的《太府寺銀庫流水賬》顯示,西華門磚價浮冒銀累計十四萬四千兩,恰合三千支穿雲弩的造價。"當年謝侍御就是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