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科舉殿堂,歷來是英才嶄露頭角之地,亦為各方勢力博弈之場。當十六歲的謝淵踏入金鑾殿試,他面對的不僅是帝王的審視,更是盤根錯節的朝堂利益網。古往今來,多少學子在此或平步青雲,或折戟沉沙。而謝淵以一支筆為劍,以三寸舌為刃,在這風雲變幻的朝堂之上,掀起驚濤駭浪,其命運的軌跡也在此刻發生巨大轉折。
倏忽摶風生羽翼,須臾失浪委泥沙
永熙元年春末,吳都皇宮巍峨聳立,金鑾殿在朝陽下熠熠生輝。丹墀之上,祥雲紋雕刻栩栩如生,簷角的脊獸昂首向天,彷彿在見證著這一年的殿試盛事。十六歲的謝淵身著嶄新的素色襴衫,腰間繫著父親留下的竹製佩飾,在一眾考生中顯得格外清俊挺拔。他深吸一口氣,望著眼前的宮殿,心中既有緊張,更有按捺不住的壯志豪情。
此時的金鑾殿內,吳朝永熙帝蕭睿端坐龍椅,頭戴十二旒冕旒,身著明黃龍袍,威嚴中透著睿智。他掃視著階下的考生,目光如炬,心中暗自思忖:此次殿試,當為朝廷選拔棟樑之材,以解漕運等諸多困局。在他身側,分列著滿朝文武,太師王崇年捻著鬍鬚,眼神中帶著幾分傲慢;工部尚書李謙則低頭沉思,心中盤算著如何應對可能提及的漕運話題 —— 畢竟,漕運背後牽扯著太多人的利益。
殿試題目揭曉,正是 “再論漕運利弊及革新之策”。謝淵目光一亮,這個題目於他而言,早已爛熟於心。自那日在貢院寫下漕運弊政,他便不斷蒐集資料,深入思考解決之法。此刻,他定了定神,上前一步。
聲音清朗:“陛下,臣聞,民猶水也,官猶舟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此千古不易之理,關乎邦國之興衰,社稷之安危。今觀我朝漕運,其利弊相參,而弊端漸顯,已若沉痾在身,若不及時整治,恐致民心離散,國本動搖,故臣斗膽,為陛下陳其詳。漕運者,國之命脈也。自太祖定鼎以來,漕運貫通南北,其功甚偉。
江南之地,素稱富庶,稻米、絲綢、茶葉諸般物產豐饒。賴漕運之力,歲輸大量財賦入京,以充國庫。此於國家之運轉、軍備之充實、宮殿之營建,皆有莫大之功。如《食貨志》雲:“國家財賦,仰給東南,漕運之利,實系安危。”
漕運河道,舟楫往來不絕。不僅官運物資通行無阻,亦為商賈貿易提供便利。南北貨物得以互通有無,市場繁榮,經濟興盛。揚州、淮安等漕運要衝,因之成為繁華商埠,富甲一方。
漕運關乎京城及北方重鎮之糧食供應。每遇荒年,南方漕糧及時北運,賑濟災民,使百姓免於飢餓流離之苦,實乃穩定民生之關鍵。
然今時今日,漕運之弊,亦不容忽視。
漕運衙門官員,多有營私舞弊之舉。或於漕糧徵收之時,額外加徵,名曰 “耗羨”,實則中飽私囊。百姓苦不堪言,如《詩經》所云:“碩鼠碩鼠,無食我黍。” 此等行徑,致使民怨沸騰。
年深日久,漕運河道疏於治理,泥沙淤積嚴重。加之黃河水患,常致河道變遷,漕船通行困難。且水利設施損壞不修,影響漕運效率,徒增運輸成本。
漕丁乃漕運之勞力,然其待遇微薄,勞作艱辛。不僅要承擔繁重的漕運任務,還常受官員盤剝。生活困苦,逃亡者眾,致使漕運人力匱乏。
為今之計,革新漕運,刻不容緩。
嚴立法規,凡漕運官員貪腐者,嚴懲不貸。增設監察御史,巡察漕運事務,使官員不敢貪、不能貪。同時,提高官員俸祿,使其衣食無憂,以養其廉。
撥專款用於河道疏浚,組織民夫,定期清理河道淤積泥沙。加固河堤,治理黃河水患,確保漕運河道暢通。修繕水利設施,提高漕運效率。
增加漕丁俸祿,減輕其負擔。設立撫卹制度,對因公受傷、患病之漕丁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