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是司馬昭,但是因為種種原因司馬昭沒能當上皇帝,所以開國皇帝算在了司馬炎的頭上。”
“司馬炎當政早期,確實有點明君的樣子。勤政愛民,勤儉節約,鼓勵生產,減免徭役,勸課農桑。
一次太醫獻給他一件華麗的衣服。司馬炎當眾燒掉,說現在國家剛剛安定下來,百廢待興。他作為皇帝,應該帶頭節儉,怎麼能穿這種奢華的衣服。
司馬炎在位期間,一直住的是曹魏時期的舊宮室,他從沒大興土木,給自己興建宮殿,這一點後世評價頗高。
司馬炎即位以後,經過十多年的勵精圖治,創造了“太康之治”。社會經濟發展較快,文化也興盛,出現了“太康文學”,文人輩出。
西晉的人口也快速增長,百姓安居樂業,四海昇平,這是整個晉朝的巔峰時期。不過這個太康之治,並沒有多牛逼,和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完全沒法比。類似於一直考10幾分的學生,突然人品爆發,考了60多分。但是有三國這樣的亂世墊底,所以晉武帝做出了一點小小的成績,也被吹噓為太康之治。”
“晉武帝死後,他的傻兒子司馬衷即位,就是我們剛才說的“何不食肉糜”那位。這麼傻的人,待在皇位上,自然引起多方覬覦。先是皇后和司馬家的王爺撕,然後是司馬家的幾位王爺互撕。然後天下大亂,西晉滅亡。”
孫唐這時候奇怪的問道:“你說了這麼多,但是亡國的責任好像是因為晉惠帝,而不是因為他的父親晉武帝啊?”
孫唐爸爸笑著回答道:“理論上是這樣。但是你知道嗎,晉武帝其實是有二十多個兒子的。長子夭折,司馬衷是第二個兒子。他為了立嫡立長,所以哪怕他知道司馬衷頭腦不是那麼清楚,依然傳位給了他。”
“其實明明有大臣提醒過他的,但是他並沒有在意。”
“一次晉武帝司馬炎在宮中舉辦宴會,尚書令衛瓘假裝喝醉酒,倒在晉武帝御座前,伸手去撫摸晉武帝身下的寶座,流著眼淚,嘴裡含含糊糊地說:“這個座位太可惜了。”大家大驚失色,戰戰兢兢。
晉武帝馬上明白他說的是什麼意思,卻假裝聽不懂,指著衛瓘說:“胡說些什麼,準是喝醉了吧?”接著吩咐侍從把衛瓘扶起來送走。
衛瓘為什麼要這麼說?原來他是晉朝太子太傅,也就是司馬衷的老師,所以十分清楚太子司馬衷是一個什麼也不懂的低能兒。
朝廷裡裡外外都擔心晉武帝一死,這個傻太子繼承皇位,到時就會天下大亂,百姓受苦,百官遭秧。
其實晉武帝心裡也有點忐忑,他決定考驗一下,自己的傻兒子糊塗到什麼程度。一次,他把太子府上的官員集中起來,寫了幾個問題讓太子回答。”
“太子妃賈南風很有心計,見到這卷文書,把宮裡的老師請來作答,老師很有學問,引經據典答得頭頭是道。
這時候太子妃身邊的小太監提醒道,“這份卷子好是好,可是皇上明知太子平常不大懂事,現在寫出這樣一份卷子,反倒叫他懷疑。萬一查究起來,就把事情弄糟了。”
賈妃說:“對,虧得你提醒。還是你來另寫一份吧。寫得好,將來還怕沒你的好處。”
於是那個太監另外起草了一份粗淺的答卷,讓太子照葫蘆畫瓢抄寫一遍,送給晉武帝。晉武帝一看,卷子雖然寫得很不高明,但道理還是懂的,可見太子也不是太糊塗,能將就也就將就過去了。
公元290年4月,晉武帝病重,傳位當時32歲的太子司馬衷即位,史稱晉惠帝。”
“從司馬衷登基起,天下就陷入了無序的動盪和災難之中,大臣們紛紛投靠握有實權的皇親國戚。司馬衷在位17年,“八王之亂”貫穿始終。
司馬衷這個皇帝沒過幾天安穩日子,也控制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