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舉辦寄流詩會的時間,張瑋知道之後,倒是覺得林茹之可以去參與,因為會有很多有才之人到場。當年第一屆詩會,他自己都差點參加了,只是因為當時家裡有點事情所以才沒去成。

“有很多年輕俊傑希望得到貴族小姐的青睞,會削尖腦袋參加詩會,其中不乏一些才華之人。”張瑋說道:“可不要小看這些年輕人,他們的品德或許有虧,但實力不容小覷。小姐你寫了《三國演義》,也應該知道德才難以兼備,是唯德是舉,還是唯才是舉,這是個問題。”

她本來是想一心巴結貴族小姐的男人肯定人品不好,能有什麼才華?但被先生這麼一提醒,就想到德行和才華確實沒有什麼關係,德才兼備自然好,可不容易遇到。

一心想當贅婿的人也可以才華橫溢,吃軟飯和有實力並沒什麼衝突。

“《三國演義》之所以精彩,就是其中有太多現實中的問題。才能和品德到底怎麼選?這問題就能爭論千年,而沒有標準答案。”張瑋已經入迷,所以又開始聊起《三國演義》,借題發揮和學生討論起了才華和德行的選擇。

這問題沒人能解答,只能看個人的選擇。林茹之心裡還是偏向唯才是舉的,畢竟才能可以推動生產力。

“德行雖然好,但太容易被把控了。《三國演義》裡對德行的評論完全掌控在少數人手裡,比如許劭、水鏡先生,他們專門對人物進行評價,好與壞都在他們口中。如果他們願意,就算是個庸人,也可以說成是道德完人。”林茹之以前瞭解三國的時候,記得三國時期專門有《月旦評》這種人物評論的刊物,完全控制了德行的解釋權,一個人好壞全看他們怎麼說。

記得當時有一招叫做‘桂花開在高山上’,什麼意思?就是說如果有一個品德很好但地位卑微的人,那麼一批人物評論家就會用輿論組建一座高山,將這人捧起來。這人就是桂花,評論家就是高山,這樣一來,天下就都能看到桂花,聞到桂花了。

可見當時人物評論家的實力有多強了。

如果是唯德是舉,那麼德行好懷完全看評論家的評論。

所以曹操在當時這種環境下,推出唯才是舉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這是徹底不給評論家面子了,因為拋開了德行,只看才能,評論家總不能憑空變出才能。

德行是可以憑空誇大的,但才能不行。

張瑋細品,覺得有道理。在小說裡,許劭就是評論曹操‘亂世之梟雄,治世之能臣’的人,這就是一句廢話,但對曹操而言卻很有效果,因為想出頭就得找評論家。

而水鏡先生司馬徽推薦說: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就這麼一說,劉備就徹底信了,可見評論家在當時的影響力。

“看來除了天河王朝的衰落、三國的爭霸這些明線之外,其中還有‘才與德之爭’的暗線潛伏。《三國演義》果然是常看常新,回去我得再看一遍。”張瑋表示發現了新的角度。

三國的暗線中有唯德是舉和唯才是舉的爭鬥,而這種爭鬥在現實世界不也是如此麼?張瑋覺得德與才的爭鬥可以說是不會休止,會一直繼續。

林茹之倒是很想和張瑋聊一下天河王朝的制度和文化,討論一下天河王朝的興衰。沒有實際的意義,就是吹吹牛。以前在地球的休息日,她會叫上三五好友一邊喝酒一邊侃大山,那是談天說地,從歷史到時局,從天文到地理,反正就是吹牛。

穿越之後,也就張瑋聊得來,可惜現在她來到異世界,地球上的事情不太好拿出來消遣。

寂寞啊,孤獨啊,沒有一個擁有共同話題的朋友。林茹之心想等以後自己把地球的東西全部透過造夢搬過來,到時候大家就能有共同語言了。

《三國演義》只是一個開始。這部小說真真假假,有是史實,也有虛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