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要和朝廷思想硬碰硬。

想要對抗就需要實力,就需要財富。畢竟對抗的根本就是防止自己的財富被朝廷徵收,地球上的文藝復興也是如此,那些城邦因為做戰爭的中轉站賺取了大量錢財,城邦富裕了,就得防著國王徵稅。國王說我是君權神授,就是有資格徵稅,城邦就要拿出反抗的憑證,當時正好是十字軍東征,有大量的圖書被帶回了西方,於是他們選中了古希臘的民主思想對抗君權神授。

當時文藝復興的影響範圍主要還是在富裕的城邦,經過了兩百年左右才開始在整個西方世界四處開花,君權神授才正式被宣佈了死亡。

而魏晉南北朝的對抗也持續了幾百年,地方豪強也是一直堅持到唐朝,依舊強大,一直到五代十國,地方豪強不斷殺來殺去,儒釋道並存的局面才開始改變,最後到宋朝儒家再次走上最高的舞臺,成為了主角。從東漢末年,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一千多年的歷史中,朝堂就一直沒推出過能夠統一的思想,地方思想一直是佔據優勢。

在異世界,各國的思想還算統一,所以林茹之也是教完顏明去更加富裕的城市宣傳文化復興,先讓富裕地區的貴族開始反抗。等他們和內陸貴族鬥起來,資本家再上場。

完顏明本來就是海盜,所以他對於這種挑撥離間的事情很擅長。而且他也知道這就是利用人心,富裕的海港城市,他們肯定是不願意拿錢交稅的,肯定會接受對抗朝堂的思想。他們會用這種思想逼迫皇帝讓步,至少讓皇帝少收稅。

所以這也只是激化矛盾,然後給富裕的貴族提供一些思想基礎罷了。要是本來沒有矛盾,完顏明也不可能成功。

說到底還是利益的問題,隨著海港城市的發展,有錢的貴族定然得想方設法地自保,自然會和皇權起衝突。這不是什麼邪惡不邪惡的問題,這就是利益分配的問題。

完顏明從海盜要轉變成造反者了,不過為了女兒,他做了。神龍又不是女兒殺的,誰殺誰負責,就應該讓王公貴族內鬥起來,就應該讓他們付出代價。

至於百姓,完顏明也考慮過,就是要逼百姓站隊,他們如果支援貴族,那就是死不足惜。如果他們反抗貴族,那麼這些百姓會感謝狂人開啟這場反抗之戰的。百姓也得做出選擇,是不是要審判導致神龍崩潰的貴族,他們必須認識到到底是誰導致神龍走到這地步的。

如果不作出清晰的認識,那麼就會不斷重複相同的錯誤,女兒只會白白犧牲。

做了這樣的思想建設之後,完顏明毅然決然地踏上了回東海的道路,一路上魏國軍隊是圍追堵截,無所不用其極。

四大天王也一身傷痕,沒有一個是完好的,但四人團結一心,見招拆招,不斷更換路線,尋求突破,艱難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