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桓大軍趕到的那一天,大桓人就開始準備攻城器械。
隨著平山城北側攻勢開啟,大桓人推出了六架雲梯,還有十四架投石機。
有了攻城器械的輔助,平山城即便有了援軍補充人手,同樣倍感壓力。
“紀將軍,現在該怎麼辦?”
穆稜面色凝重地看著正緩緩靠近的雲梯。
紀蒼看著北方,臉上無喜無悲,“平山城守軍三千,我們這邊有京衛一萬人,還有三萬城防部隊。”
“平山城剩下的三千人,經過和大桓人的大戰,已經可稱精銳!”
“京衛的一萬人自不用說,不論裝備還是素養,只會更高。”
“不過城防部隊的三萬人,訓練和裝備都荒廢了!”
“戰事有利還能一戰,一旦有了頹勢,這些人崩潰得最快!”
“讓平山城的三千人和京衛守北城牆,城防軍的三萬人,分成六隊,每隊五千。”
“東西南三側各派一隊,其餘三隊在北城牆下待命,輪換上陣。”
大桓人攻勢兇猛,紀蒼不得不把有限力量向北側城牆集中。
這時候,紀蒼很慶幸。
還好平山城東西南三側還在燕國手裡,不然平山城北四面圍攻,壓力會高很多倍!
四面受敵,分散本就不足的兵力是一個問題。
還有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是,平山城的防禦工事集中在北側,也屬北側的城牆最高最結實。
現在大桓人從北面進攻,有了雲梯和投石車,紀蒼心裡已經有把握。
會陷入苦戰沒錯,可大桓人要是以為這樣就能拿下平山城,那就想錯了!
拉開攻城戰序幕的,是十四架投石車。
這些投石車的原理很簡單,一根粗壯的木樑被架在一輛簡易的木車上。
木樑上有一個簡單的軸,軸的一側長一側短。
短的那一側在末尾固定了一顆大石頭,長的一側末尾是個碗裝的結構。
使用的時候,大桓十幾個士兵用繩索把翹向天空長的一側木樑給拉下來,讓大石頭的那段翹起。
隨後,在被拉下的那一段末尾的碗裝結構中,裝入人頭大的石頭。
一切準備就緒後,大桓士兵砍斷牽引著木樑長段的繩索。
短段的大石頭因為重力向下,砸在地上。
而長的一段作為費力槓桿的一頭,末端速度極高,人頭大的石頭向平山城飛去。
這種投石機結構簡單,稍微會點木匠手藝就能造出來。
因為裝置與重力的協排程有限……
想要達到一定射程且保持一定殺傷力,丟擲人頭大小的物體,已經是極限。
那些大桓士兵能保證的只是,丟擲的石頭會飛向平山城。
射速的話,每次發射完都要靠人用繩子把木樑的長端拉下來,然後重新裝石頭,砍斷繩索。
除了簡單好造之外,這十四架投石車在殺傷能力上,沒有絲毫能看的地方。
碗口大的石頭殺傷能力本就有限,沒有準頭,天知道會砸到哪裡。
不過這種武器的意義,本就不是為了殺傷。
即便只是偶爾砸到人,重力加速度的石頭會把人砸得血肉模糊!
那種視覺衝擊會對敵軍造成心理威懾。
石頭在空中呼嘯著落下,來自頭頂的尖嘯聲!
對下面計程車兵來說,來自心理的恐懼比投石車實際來帶的威脅,大得多!
然而,燕國人這幾天在平山城也沒閒著。
燕北每天除了在平山城南的營地巡視,管理炸藥的製作。
還專門抽時間,畫出了配重式重型投石機的圖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