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或者只想透過打罵,立馬扭轉孩子的態度,這都是不對的。

打罵並不能讓孩子明白事務的道理,只是讓他恐懼而不敢犯,後世很多訓練寵物的機構,就是這麼蠻幹。

其實這也是錯誤的行為,只不過見效快,明面上符合預期,至於他或者它懂不懂,就不管不顧了。

等到類似的事又錯了,只會氣他不會舉一反三,怎麼就這麼傻這麼笨。

不弄懂事情的道理,又如何舉一反三呢。

畏懼事務而不犯錯的孩子,和明白事務道理而不犯錯的孩子,雖然開始的表現是一樣的,但是最後的結果完全不同。

唐清安想到了前世,自己兒子當年小時候的事情,越發的思念起來,很快按下了心思,溫聲溫語的教李如靖。

“你是軍籍,且勾了丁,走不了科舉,除非等你弟弟大了,代替你成為正丁,你才能科舉。”

軍戶可以科舉,但是前提是必須保證家中有人應軍役,餘下的子弟才能科舉,而且軍戶只允許家中一人充當生員。

對比民戶沒有這個限制,軍戶又比民戶落了一等。

有牽連制度的存在,民戶害怕與軍戶通婚後,軍戶的徭賦會牽連自家,因此多是禁止子女與軍戶通婚。

就像李如靖的娘,是罪民之後,沒有的挑選,只能嫁給軍戶。

李如靖勾了正丁,他弟弟才可以科舉,除非他弟弟代替他服軍役。

“乾爹,我不想讓我弟弟代替我,當兵不好。”李如靖委屈的說道,生怕乾爹不答應。

唐清安笑了笑。

“就算你想科舉,乾爹我也沒有本事教你。”

“我跟乾爹學兵法就好,其實我喜歡兵法,我想當武將,以後能跟乾爹一樣。”

李如靖不是普通的孩子,他早慧。

不是那種生活所迫的早慧,而是真正的智慧。

畢竟前世做了半輩子的小學教師,對於孩子,他有自己的判斷。

孩子的眼神能代表一切。

每次輪班到帶一年級的時候,透過孩子們的眼神,就能知道這孩子曉不曉得事。

人們常說有的孩子就是有天分,就是聰明。

這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做老師這麼多年,他知道其實父母才是最重要的。

不是說父母家境如何,這是個加分項,但是真正的優勢,是父母對孩子的耐心。

例如沒有一個孩子能天然的抵抗住電子產品的誘惑,不過父母可以,透過陪伴可以幫助孩子抵抗住這份誘惑。

李如靖一樣如此,他身後有個好孃親。

讀書能明智。

自己的百戶所裡,除了二弟劉承敏,識字超過五十個的,只有李如靖的娘。

“既然你想學習兵法,那地形可就很重要了,你看那山上。”唐清安指了指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