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正經親戚。

雖然感到遺憾。

可是林如海也沒有遺憾。

他的學說,他的政績。

他一生的事業,煥發在金州,巔峰於國內。

他知道自己要死了。

沒有遺憾。

唯一不放心的就是家裡的姑娘。

還以為老姑娘要留在家裡呆一輩子,誰想她又變了主意,到底還是嫁了人。

“嗚嗚嗚。”

林如海原來的幾名妾室,只剩下一位老孺。

“家裡的姑娘心善,我死後,她會孝敬你的,你也不用傷心。不過你家的子侄是靠不住的,切記要靠姑娘。”

林如海艱難的交代後事。

三日後。

林如海病故。

去世前,上交了臨終奏本。

可能是有王子騰的勸戒,但更多的還是林如海自己的想法。

“皇上是國家之幸也,有今日之強大,離不開皇上的善政,可謂千古聖君。

臣雖已死,而心在大順。

遍觀史書。

各朝多有明君,但能善始善終者卻不多矣。

猶如唐朝唐玄宗,前半生是聖君,後半生是昏君,大唐的復興是他,大唐的衰敗也是他。

何故?

懈怠之風也。

皇上在金州時,治理怠政,消除人弊,盡是前朝留下的舊患,乃多年積累而成積弊。

今日之皇上,對隱患視而不見。

他日。

何嘗不是大順的積弊呢。

臣泣血悲鳴。

懇請皇上治理隱患!

臣……

最後一次和皇上說話了。”

……

“維大順永憲七年三月二十八日,祭林公……”

唐清安哀痛三日,親筆為林如海寫下祭文,詔發全國,詳數林如海政績。

下令內務府安排林如海的後世。

命唐晏楸領內閣成員弔喪林如海喪事。

十五日後。

下詔。

“召東王進京面聖。”

……

唐晏乾正巡視四國。

九州國以府縣兩級制度治理地方,四國經歷兩年的折騰,他要親自巡視各地,親眼看一眼地方官府的政績,以免自己被欺瞞。

國內雖然取消了衛所制度,但是唐晏乾是不以為然的。

衛所制度是好的。

不能因為官員做的惡,就把惡怪罪到衛所制。

東藩分田如此之多,又輕受稅賦,免徭役,國內的募兵制當然要保留,但也不能全部撤掉衛所制。

正當他和藩府官員們交談治理之策的時候,從國內京城緊急趕來的官員帶來了聖旨。

“歸京?”

唐晏乾一臉的納悶。

“國內可是發生了什麼事?”

那官員為難。

但是身後有人使臉色,見狀,唐晏乾才沒有追問。

果然。

隨後無人的時候,那名金州籍官員告訴唐晏乾實情。

至於回不回國,就看東王自己的主意了。

關於東王回國的事。

官員分成了兩派。

一派認為不該回國,應該寫奏疏辯解,一派認為不得違背聖意。

唐晏乾臉色陰晴不定。

東藩孤懸海外,來回一趟可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