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應時,李成賢,朱文,顧道初,賈鑑,陶鏴,陶傑。

武官劉承敏,武震孟,朱秀,彭大海,李伯升,陳凱武,劉興祚。

這般高規格,眾人明白肯定是有大事要商議。

“明年六月進攻蠻族。”

絕密的會議,門外駐守的親衛,都散開很遠。

雖然有所準備,可是聽到將軍所言,眾人內心都感受到了壓力。

他們倒不是懼怕蠻族,不過是認為,明年就要攻打蠻族,是否有些吃力。

謝友成作為軍司司馬,開始為眾人講解未來幾年可能的形勢。

最後告知眾人。

明年乃至後年,才是最有利的時間,不然越往後,金江鎮反而可能會力有未逮。

眾人對國內情況不熟,聽到謝友成的告知,大多人都感到不敢信。

大周如何會這般不堪,被民亂拖入沉淵。

“不管大周如何,但是以咱們目前的形勢,明年兩年,的確是最合適的時候。

因為大週會開始打壓我們,不如趁現在,如軍司所言,以平蠻的理由,讓大周暫時支援我們。”

顧應時想到的另外一方面,眾人覺得這個理由倒成立。

“朝鮮的三部義軍,還有駐鎮江的五千兵,有些戰鬥力,其餘的衛所軍不堪使用。

但是明年朝鮮還是要派出五萬軍,與金江軍合軍。

此事交給陶傑,劉興祚,去和朝鮮國主,以及兩班貴族協商,解決了蠻族。

不論是金江鎮還是朝鮮,都能緩口氣,恢復民生。”

聽到五萬這個數字,陶傑和劉興祚互相看了看,皆不敢應承。

朝鮮雖然有三百餘萬民,但是民生困頓,如何能抽出五萬兵呢,將軍的要求,太過讓人為難了。

“朝鮮必須出軍,此事絕對不能光金江鎮做出犧牲。”

將軍在這些事情上,向來斤斤計較,必定錙銖必較,十足的小家子氣。

習慣了上國做派的人,這些年來,也習慣了將軍如此。

“我會上疏朝廷,關於明年平蠻之事,不光請求調集物資,也請調國內精兵。

我想朝廷不會拒絕,反而樂於我金江鎮的實力,消耗在蠻族身上。”

這件事的確不怎麼難。

以將軍在國內的關係和跟腳,敲一下邊鼓,極大的可能辦成。

倒是朝鮮的事不好辦成。

“就怕朝廷方面訊息保不了密,將軍的奏疏剛到了朝廷,很快就被蠻族得知。”

有人擔憂道。

“這麼多軍力聚集,還有眾多的民夫糧草,就算朝廷能保密,蠻族也會提防的。”

“總之還是會有影響,蠻族少得知一天,我們就佔了一天的便宜。”

眾人圍繞明年攻打蠻族的計劃,開始商議了起來,你一言我一樣,甚至開始了爭論。

明明字面上的實力弱於蠻族,可卻沒見到誰的臉上有畏懼之色。

前番的擔憂,只能說明眾人做事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