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用途,不過是補充軍糧罷了。

農耕民族。

想要養活龐大的人口,只能指望田畝,想要以通商來解決問題,起碼這個時代是不可能的。

說來說去。

每一次遼民人口的擴增,都會導致淪為青黃不接的境地,這才是最大的麻煩。

總的原因,就是金江鎮年年收攏遼民,導致年年沒有積蓄。

巧媳婦難為無米之炊。

官員答應今年開始每年增加百萬田畝,不管能不能達成,至少在向這個目標奮鬥。

唐清安則答應過解決糧食的缺口,用來度過這一兩年的難關。

只要熬過這一兩年,則金江鎮的形勢將徹底變化。

在場都不是外人。

“朝鮮雖然答應今年還會提供三十萬石糧食,但是告知要等秋收以後。

金江鎮的遼民等不了,我也等不了,因此會督促朝鮮國主,分批次在秋收之前供給金江鎮。

這三十萬石糧食,可以解決十七萬遼民之用。

然後,我會向朝廷寫奏疏,祈求供應金江鎮部分糧食,至於其中的難處,我會讓陳德言,賈府幫忙去幫手。

同樣也以三十萬石為目標,又是十七萬遼民,合計就是三十四萬。

剩餘六萬人,大家就省吃儉用,從軍糧中也調撥部分,同心協力度過今年的難關。”

唐清安緩緩的說道。

雖然他說的輕易,其實壓力極大。

不管是朝鮮方面,還是國內方面,都不是好解決的。

這也是他為何要派劉興祚入朝鮮的原因。

因為他不知道旁的人,有沒有本事能應付的了朝鮮局勢,而劉興祚有歷史的成功,到底讓自己有些信心。

朝鮮國主李倧,親筆信告知了朝鮮的難處,這是數年來第一次。

以兩人的默契。

唐清安知道這三十萬石的糧食,對於朝鮮國主李倧,真的已經無力支付。

那麼威逼朝鮮拿出這三十萬石糧食的後果呢?

餓死朝鮮國民,救活遼東遼民。

這是唐清安的選擇。

十分的殘酷。

二選一。

唐清安選擇了後者。

馮勝之,顧應時兩人負責金江鎮全域性,當然知道朝鮮之事,聽到將軍的計劃,也不禁皺起了眉頭。

“只怕朝鮮方面不好應對。”

顧應時原來負責鎮江,和朝鮮打過交道,因此感到不安。

朝鮮終歸是一隻下蛋的老母雞。

真要是搞成了雞飛蛋打,那才是得不償失。

而且金江鎮雖然有十萬大軍,卻如何抽得出軍力去朝鮮平亂,大軍開拔的糧食都無法保證。

唐清安明白顧應時的擔憂。

他心裡也有些顧慮。

朝鮮國弱,軍隊差。

可也是一個數百年之國家,打朝鮮容易,徵朝鮮難,至少要積蓄數年的物資。

後金全佔遼東,也只能威逼朝鮮,哪怕明知朝鮮和大明眉來眼去,也選擇了無視,因為沒有精力去征服朝鮮。

歷史上的倭寇入侵朝鮮,也是因為軍資不足,在朝鮮散了大軍去地方劫掠,導致了不少的損失。

一國都是如此。

唐清安有蠻族大敵在側,又身為大周的將領,真要是惹得朝鮮翻臉,他還真不好應對。

論軍力他能碾壓朝鮮,可是戰爭的事情,不是這麼簡單。

還要考慮外部的因素。

如果只論軍力,日本早就佔領朝鮮了。

他要是敢入侵朝鮮,蠻族不會放過他,大周朝廷更不會放過他。

要是